版次:012 2025年07月03日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杨婧妍
暑气渐盛,雨湿弥漫,当咱们在空调屋内灌下一瓶藿香正气水时,或许不会想到,这个动作竟与《红楼梦》中林黛玉纤手执杯的倩影一般模样,在时空深处形成了奇妙共振。三百年前曹雪芹笔下的“香薷饮解暑汤”,与现代药箱里的藿香正气水,共同诉说着祛暑祛湿的千年智慧传承,却也暗藏着令人惊心的用药误区。
1.藏在香薷饮里的中医智慧 香薷饮由香薷、白扁豆、厚朴三味药构成,看似简单的配伍实则暗藏玄机。香薷辛温,外能发汗解表,内能化湿和中;白扁豆健脾化湿;厚朴行气燥湿。这三味药恰是治疗黛玉“阴暑证”的完美组合。
所谓阴暑,类似于“空调病”。当我们在烈日与冷气间频繁穿梭,汗孔开合失常,过于贪凉饮冷而导致受寒、暑湿内侵,就有可能出现“阴暑证”。这与暴晒所致的“阳暑证”有本质不同,“阳暑证”类似高温下,户外工作者出现的“热射病”,主要表现为高热烦渴,治疗上也与“阴暑证”截然相反。
2.从香薷饮到藿香正气水 走进现代药房,提到祛暑药,藿香正气水可谓是当之无愧的顶流。藿香正气水的配方亦来自古方“藿香正气散”,以芳香化湿的广藿香为君药,配伍紫苏、白芷等药增强解表之力,佐以半夏、陈皮等药强化理气化湿之功,使用乙醇为溶剂协同增效,并增强了中药挥发油成分的扩散。
3.祛暑用药的当代迷思 令人忧虑的是,藿香正气水的“出圈”反而催生了用药乱象。有人在烈日下劳作后猛灌藿香正气水,也有人将它与头孢类药物同服,更有人视其为“万能解暑药”。
这些误区背后,是对“暑分阴阳”认知的集体遗忘。阳暑需清热泻火,当用白虎汤之类;阴暑要解表化湿,正合藿香正气水之功。若将治疗阴暑的药用于阳暑,无异于给燃烧的灶台泼油。
4.夏季防暑的现代启示 真正的养生之道,在于“治未病”。饮食可参考《红楼梦》中的荷叶粥、酸梅汤等,既清热解暑又健脾开胃。若出现头晕恶心、舌苔白腻等阴暑症状,配合按揉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位,往往事半功倍。
面对琳琅满目的祛暑药品,我们要学会“察色按脉、辨证施治”。当出现高热无汗、口渴烦躁等阳暑症状时,金银花口服液才是正确选择;而见恶寒发热、胸闷呕吐等阴暑表现时,藿香正气水方显身手。
从大观园的雕花窗棂到现代都市的玻璃幕墙,祛暑良方与穿越时空的对话仍在继续。当我们手握藿香正气水时,不妨多一分对传统的敬畏,添几分辨证的智慧。毕竟,真正的健康之道,不在于对神药的盲目崇拜,而在于对天地人和谐共处的永恒追求——这或许才是黛玉那盏香薷饮留给今人最珍贵的启示。
专家点评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医肿瘤治疗中心董江川:此文立意精巧,生动串联起古典文学与现代生活,视角独特。行文语言兼具文学美感与科普清晰度,深入浅出。尤为可贵的是,在普及知识的同时,敏锐地指出了当代用药误区,警示性强,体现了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专业责任感。实为一篇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优秀科普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