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来份“征剿倭奴” 再来份“丹心报国”

七八十年前南岸下浩有条在水一方美食街 一味一故事、一菜一传说、一店一特色 □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张川耀

版次:009    2025年07月04日

上世纪90年代的立德乐洋行

1898年3月,立德乐驾驶“利川号”小火轮首闯三峡、进川江,开创内陆航运新纪元。

修旧如旧后的下浩老街

下浩原本叫龙门浩,1891年,重庆开埠时,清廷把洋人“支”到南岸,划出“九湾十八堡”让其永租、供其开发,“反正”眼不见心不烦。

这些来自英美法德意日等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洋人,有经商办企业的成功经验,修洋行、搞航运、办保险、建工厂、开矿山、做买卖……很快便把以农耕经济为主的龙门浩整得繁荣兴旺起来,龙门浩成为中国西部最先接触世界工业文明的地方。比如130多年前,中国西部第一枚“商埠邮票”在此诞生,取景下浩江涛、帆船、礁石、山岳、报恩宝塔。

工商企业的日愈兴旺,不久老地盘便装不下,好地块不够用,只好向荒寂宽阔的上游发展,新的开拓地在上方,所以取名“上浩”,自此把老龙门浩改称“下浩”,上下浩从此统称“龙门浩”。上下浩的分界,上面靠山处为一天门侧回龙溪,下面滨江为龙门浩过江渡口。

下浩下起天心桥,沿途有周家湾、米市街、下浩正街、葡萄院、彭家湾、老码头、建业岗等,接上浩滩子口、新码头、下新街、上新街、马鞍山、桂花园、前驱路、老君洞下“民生”新村等,总长约两公里,沿途房舍摩肩接踵、鳞次栉比。

1.历史悠久 人文璀璨

下浩地处“龙门”有“双龙拱卫”等奇特景观,背靠莲花山、黄山、涂山、真武山、亭子山五山护佑,历史人文厚重,逸闻传奇精彩。

清末书法大家陈竹波,用大扫帚在后山绝壁挥就的楷书“塗山”摩崖石刻,朴拙厚重、字径愈尺,隔着大江站在望龙门、东水门、金碧山便可见其铁划银钩、博大雄浑、庄严非凡的气势。离“塗山”一箭之遥的真武山顶,曾有“禹王庙”“塗后祠”,不用赘述仅从大字、庙祠便可感知其悠久历史和重要传说。

下浩的趣事轶闻、名胜古迹不胜枚举,白居易到忠州赴任路过小住时留下《涂山寺独游诗》:“野径行无伴,僧房宿有期,涂山来去熟,唯是马蹄知。”苏轼乘船路过,上岸游览改“江口村”为“龙门浩”,弹丸下浩在明朝渝城八景中独占“觉林晓钟”“龙门皓月”两席……开埠兴建的立德乐、卜内门、安达森、蒲兰田、永兴、隆茂、白理等洋行鳞次栉比。

先知先觉当买办的聪明人,积累经商之道,眼睛向外、心胸开阔,走实业兴邦之路,掘得第一桶金后,在下浩盖起中西兼融公馆、别墅的有孙家、熊家、温家、黄家、夏家、崔家、林家、李家等十好几处风姿绰约、格调高雅的庭院。在洋行和“蜀通号”当过“西崽”,开阔眼界、积累经商办企业才干和资本的杨宪卿,以下浩为基地兴办纺织厂,作坊遍及弹子石、玄坛庙,被誉为“纺织大王”。爱国人士、红色资本家古耕虞在下浩创“虎牌”猪鬃商标,信誉卓著,与美国“孔公司”合作卖全球,用外汇购买西方医药、军需支持抗战。

上世纪20年代末,汤百万在建业岗修建了多栋中西合璧、小巧别致的独栋青砖建筑,抗战时美国大使馆临时办事处、美国大使馆海军武官处别墅、新华信托储蓄银行、烟草大王王梦南等曾入驻。美孚石油西南总部、美国大使馆酒吧一度租用枣子湾川江开拓者——总船长、英国人蒲兰田公馆,与比利时、意大利大使馆紧邻,这些高档房舍兼融中西、浪漫与古朴并存,下浩曾是中国西部华洋杂处最早的洋人街。

1930年10月,四川省主席、军阀刘湘在下浩后山“涂山寺”(当时又名“护国神院”),恭请西康打箭炉安却寺活佛、藏传佛教大经师格西·多杰觉拔,率领16位喇嘛主持四十九天大道场。规模宏大、盛况空前、消弭战乱、祈祷和平、铸剑为犁的“西南和平大法会”,引来四面八方的僧侣、居士、香客、看众,上下山的五尺官道天天人流如织,不仅提升了下浩知名度,也进一步催生了下浩的兴旺繁华。

2.名人荟萃 教育兴旺

从古至今,居家下浩和来此游历的名人硕儒不胜枚举。南宋末期四川安抚制置使、抗蒙英雄余玠,夜宿龙门浩觉林寺曾做诗《觉林晓钟》:“木鱼敲罢起钟声,透出丛林万户惊;一百八声方始尽,六街三市有行人。”明万历年间进士、四川巡按吴礼嘉视察龙门浩留下《登涂山》:“青云邀我入涂山,积翠空中想玉颜,四日当年离大禹,九疏亿载造区寰;江流滚滚双龙合,松迳迢迢独鹤闲;吊古临风开晚酌、坐听幽涧自潺湲。”清乾隆年间川东道尹张九镒著《龙门皓月》:“石扇画地轴,一涧流淙淙,谁将青玉镜,挂在苍鳞龙……”

爱国将领冯玉祥应中国第一所速记学校校长唐亚伟之邀到下浩视察办学和观光,留下《下浩兴旺诗》:“双龙拱卫世难觅,古迹新貌处处景,世外桃源在那里,八方汇聚下浩兴。”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到下浩考证后留下《龙门浩响亮》诗:“东坡取名龙门浩,不愧文豪眼界高,天赐胜迹贯古今,谁不叹服此景妙。”抗战尾声,梁思成到黄山官邸,向统帅部陈情避炸日本仿唐古都奈良、京都,登山途中在“一碗水”歇息时作诗:“巉岩凹处水渍显,高士凿石盛玉泉。此道险峻路难走,一碗琼浆众生欢。”

曾任国民政府总统府秘书长的张一麐在黄山脚下“清溪别墅”仙逝,民生轮船公司董事长郑东琴在清水溪“町庐”走完他实业兴邦的一生,国民政府驻苏大使、上将衔陆军大学教育长杨杰曾隐居枣子湾6号。

著名作家张贤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著名诗人沙鸥从下浩走出;曾住在莲花山的陈邦贵,把“川江号子”唱成“非遗”;著名音乐家、时任川东军区文艺处处长的时乐濛,辅导下浩青年俱乐部,演出梁寒光改编李季长诗——歌剧《王贵与李香香》。

抗战时期,由于下浩涉外机构多,日机忌惮误炸,从没落下过炸弹,于是人们纷纷到此落户避险。为此下浩教育和商事鼎盛,大中小学完备,大街小巷生意兴隆。避敌迁渝的江苏复兴中学借涂山寺办学,武昌私立中华大学借下浩米市街“禹王宫”、两湘中学进驻“两湖会馆”办学,私立西南实用艺术专科学校借周家湾卜内门洋行办学。中国第一所亚伟速记学校,借彭家湾中央印书馆创办。美国教会援华团在永兴洋行办英文速成学校,重庆唯一的国立女子中学1940年在黄荆庙建成开学。彭家湾龙门浩十一中心小学是市直属示范学校,再加上葡萄院街觉林寺小学,当年下浩各类学校的师生员工人数加上流动人口,一度超过原住民。

3.在水一方 下浩美食

下浩董家桥濒临溪流的一栋极具川东特色的民居,曾是原重庆饮食服务公司总经理、二商业局局长、市政府商业顾问朱维新的老家,我们的母亲曾义结金兰,他弟弟朱宗铃是我小学同学,再加上我与他夫人左慧宇一个办公室共事八年,彼此很熟悉。1983年底,当时我在市财贸工会负责,他约上我这个生长在下浩葡萄院街的老乡,曾在下浩当过餐饮学徒的金牌特级厨师李跃华,当年二商局办公室主任沈之祚,《说食》《论食》作家熊四智一起回顾、调研下浩餐饮曾经的繁华与辉煌。通过抢救性座谈、走访、印证,当年下浩餐饮的兴旺和特色,一一起底呈现。

本就繁华的下浩,抗战时期天南地北的人大量涌入,街区拓展、学校众多、工厂作坊林立、店铺如雨后春笋遍布大街小巷。为适应下江人钟情夜宵、岭南人酷爱早茶、本地人喜欢中午雅聚、下力人追求油大价廉的习惯,餐饮从业者调整营商环境、分工有序、精心细作、注重色香味形、讲究优质服务,突出一味一故事、一菜一传说、一店一特色,下浩很快成为在水一方美食街。

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1940年初来下浩视察抗战办学情况,就餐后应街绅、同业公会敬请,为三家餐馆取名,经与三家“掌脉师”短暂交流,依据店主来路、不同菜品、烹饪技艺、经营风格,健步走到早就备好的书案台,气定神怡、泰然自若,一气呵成写下“同和春饭庄”“恒泰家乡菜”“君安湘菜馆”,字与意珠联璧合,镌刻在各店门首。

为投爱国食客所好,这几家餐馆还特别推出“征剿倭奴”“誓雪国耻”“丹心报国”等抗战名菜。当年下浩餐馆一律实行鸣堂喊菜、先吃后算,食客就完餐,跑堂师傅赶紧重碗累碟,账目一口清。

下浩餐饮、小吃,根据顾客不同消费习惯和消费档次错位经营,百花齐放、繁荣兴旺。段氏花生大王的“奇香花生米”,深受于右任、郭沫若、马衡、白杨、赵丹等赞许;葡萄院涂云龙的多味熨斗糕、汤鸿斌的涂山银丝挂面、宋妈的豆鱼豌豆羹、文胡子的四喜汤圆,从金陵逃难落户董家桥朱姓人开的“皇家锅贴”、姜老幺的夹肉锅魁,下浩正街文祥如的酱肉大包、岳长发的“牛家真味”、胡成玉的甜品店、我家的寿康酸辣面、苏中淑的冷酒卤味、郑志雄的笼笼冒耳头,彭家湾龚老爷子的豆腐脑、陈幺爸的鸡丝凉面,猪市坝小脚王婆婆的橙皮糖、茶亭街杨家的金丝花卷、甄幺爸的波丝糖……简直让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走,到下浩吃大江活鱼。”这是当年官员富绅、文化人、艺术家最惬意的事。在下浩浩梁内泊有几十条打鱼船,还有数十位舀鱼人,冒着生命危险站在江流主泾礁石上舀鱼。当年机动船不多,工业尚不发达,长江污染少,所以从“大江牧场”打上来的鱼大,烹饪出来的味道特别鲜美。老码头赵记大江鱼馆,下浩门朝街、望耳楼、董家桥三交界处的黄记长江鱼最具特色。汪云松、温少鹤、胡子昂、古耕虞等对大江活鱼情有独钟。老报人牛翁在《新民报》当访员时,邀约张恨水、陈大章、吴祖光、丁聪、黄苗子等品尝现从长江激流打上来的大鱼美味,纷纷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