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5年07月08日
□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陶灵
几百年前,云南马帮为平衡马背上货物的重量,会顺手在河边捡几块石头压重。川江也有“压重石”,当然不是放在马背上,而是放在船上。
1
装食盐既能压重还赚了运费
川江最早的航道管理机关负责人蒲兰田是个英国人,他在所著的《峡江一瞥》中说,“木船出发前应装好压舱物,行李、补给物品可充当,放在船的中间尽量靠近桅杆的部位。如果不足,沙子、大小石头随处都有。”
抗战期间,长江中下游航运中断,淮盐供销区的湖南百姓改食川盐。后来宜昌沦陷,川盐只好从涪陵乌江口上溯,水陆并用运入湘境。民生公司开设有渝涪航线,下水客班轮正好装运食盐至涪陵。之前,只有少量百货可运,又属“泡货”,水流湍急,下水客班轮重心不稳,底层货舱需装沙石压重,以保持平衡。返程时,有很多山货运往重庆,压重石要全部卸下来,是件麻烦事。装食盐既能压重,还赚得了运费,划算!
轮船重心不稳,曾发生过翻沉事故。1945年8月的一天,巴东驻兵调防到三斗坪,由民政轮承运。船有两层,二层甲板只是半层,底层为货舱,不可载人。官兵拥挤在二层船舱,轮船因此上重下轻,重心不稳。船过秭归九畹溪时,差点倾覆。船长担心出事,马上靠岸,劝说一部分官兵下船。然后继续下行到柳林碛,船头遇回流水,船体倾斜,二层进水。船长赶快靠岸下客救船,不料船头触礁,倾翻沉没。
还有一次,民熙轮在三斗坪装运军人及伤员,因大家急于回大后方,不听船员劝阻,纷纷拥上船,超载严重。同样,底层货舱空置,上重下轻。上驶二十多公里后,到达青滩,操作时因船体重心不稳,向左瞬间侧翻沉没,八百多人葬身江浪。
这两起事故原因,都编入了《川江海事前鉴》,警示后人引以为戒。
2
增载货物充当了“压重石”
1950年,江发轮运钢坯入川,当时码头装卸设备简陋,轮船构造落后,笨重的钢坯很难下到底舱。江发轮便先在底舱装上沙石压重,再在二层货舱装钢坯,解决了重心稳定问题。
20世纪50年代,川江运力相当紧张,各轮船单位想方设法挖潜,多装货。二战后,民生公司到美国和加拿大购买了一批退役登陆艇,改成货轮,用于川江航运。登陆艇也需压重,但不用沙石,底层设置有六个水舱压重。为增载货物,试着在两艘登陆艇上拆除部分水舱。通过试验,一艘可增载货物三百多吨,另一艘则可增载货物九百吨。最关键的是,增载货物充当“压重石”,符合航行安全技术要求。
陈胜利曾是川江大型客轮的船长,他告诉我:“川江轮船后来都设水舱压重,沙石压舱受力不均匀。”航运学校教材上也如是叙述:大型船舶底部可设置双层底,并注入压载水以降低重心……
我问陈船长:“旅客在船上用的水,也是从压重舱来的吗?”他说:“是的。客轮上总共有六个水舱,前部四个,后部两个。”他又解释,川江涨、退水变化大,要经常调节船舶吃水高度,需用水量来掌控压舱,从江中抽水很方便。如果用沙石压重,人工装卸,还要靠码头停船,麻烦得很,又耽搁时间。
1987年,陈船长被单位外派到珠海,担任港珠高速客轮船长,得知远洋货轮也需要压舱,用的是铸铁件,外形像秤砣,但大得多,每块重几十斤。他听一位远洋船的轮机长说,海洋风浪大,颠簸得厉害,水晃荡容易引起船体倾斜。铸铁“压重石”全世界通用,在各国港口都可租到。
3
一千多年前长江就有“压重石”
铸铁“压重石”不是新鲜事,隋炀帝的龙舟就用过。一千四百多年前,隋炀帝乘坐龙舟三次巡游长江,船身狭长、高四层,高宽比悬殊大,重心高,便用专制的铁饼压重。即在龙舟底层,密排桌面大小的铸铁件。这是长江上最早使用“压重石”的记载。
几百年前,中国人远航也用石头压重。我朋友去菲律宾旅行,在马尼拉港口的老街路面,发现许多刻有汉字的石头。导游告诉他,这就是当年的压舱石。远洋船返航中国时,如果受载均匀,就把一些压舱石丢弃了。这些整齐方正的石块,被当地人捡去,用来建房和铺路,便保存到了今天。清代时,长江口有一种名叫“沙船”的木船,尾部舷边各置有一只大竹篮,装满石头,谓之“太平篮”。航行中,如遇风浪,便将太平篮沉入水中,以求平稳。虽说这些石头没压在船舱里,但异曲同工。
这么一细说,船舶的“压重石”真是多样,有沙石、有水、有铸铁,有食盐、有货物,还有故事。“空头非穴女儿到,令下有误王者来——安全。”陈船长用一个歇后语回答:“我们跑船的人,非常看重这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