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驳的路灯、锈迹斑斑的铁轨、复古的老站台,定格着重庆特钢厂百年旧时光,成为探寻重庆几代人乡愁的怀旧之旅
版次:009 2025年07月09日
百年重庆特钢厂
□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黄玉才
重庆特殊钢厂,重庆几代人的乡愁。
踏着透凉的绿荫,迎着呜呜山风,扑进歌乐山林海重庆特钢厂运输铁路景区,全身浸湿浓浓的沧桑和缕缕乡愁。
1有“西南工业之母”美称
历史悠久的重庆特殊钢厂(以下简称特钢厂),有“西南工业之母”美称,初创于民国初年,最初厂址位于重庆南岸长江之滨的铜元局,后迁沙坪坝磁器口至双碑歌乐山下的嘉陵江畔。
抗战时期,该厂成为国民政府兵工署第24兵工厂(重庆特钢厂),与25兵工厂(重庆嘉陵厂)隔詹家溪相邻,是抗战时全国重要兵工企业基地。铁钢厂的厂房,建在歌乐山林海当中,因有大山和绿树掩映,抗战时期,日机多次轰炸重庆,企图摧毁军事设施,幸运地躲过了多轮轰炸。
1949年后,第24工厂由西南军政委员会接管,归属西南工业部,改名102厂。后划归重庆,改名重庆第二钢铁厂。1978年再次改名为“重庆特殊钢铁厂”,对外代号2307信箱,主要生产特殊钢材,为国防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繁荣时期的重庆特钢厂,厂区跨越童家桥、磁器口、双碑、井口、詹家溪等地,因此被称为“十里钢厂”。厂区除了厂房、办公楼、食堂、宿舍楼,还有学校、医院、运动场、电影院。从映山红到石井坡、大河沟、建设坡、光荣坡、前进坡、中心湾等家属区,几百栋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20世纪60年代,重庆特钢厂修建了自己的专用小铁路。当时的重庆还流传一首童谣:“小妹小妹快点长,长大好嫁二钢厂;三天一顿肉,五天一个膀(猪脚)。”足见当年的繁华。
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钢厂因厂房、设备陈旧等原因,负债过高,随着炼钢技术的不断升级,特别是首钢、武钢、宝钢等企业异军突起,重庆特钢厂的发展遇到巨大挑战。2005年宣告破产,结束了其辉煌的历史。之后经重组后恢复运营。2017年,特钢厂区被确定为重庆首批历史建筑。
2川外小铁路串起缕缕乡愁
退休后,我为带孙子客居重庆数年,住在沙坪坝磁器口附近的嘉陵江畔。妻子多次沿着歌乐山林海隐藏的特钢厂运输铁路“川外小铁路”,徒步登歌乐山,并多次在我面前炫耀鼓动:“我敢说,那里的风景堪称世外桃源,是你摄影出片的好地方。”
禁不住诱惑,夏日一个雨过天晴的周末,妻子当向导,我紧跟其后,沿嘉陵江畔特钢厂渡口码头,穿过重庆轨道交通一号线石井坡站,踏着上午不算火辣的暑气,朝东华医院方向徒步登山。
仰望歌乐山,这座铭刻红岩精神的英雄山,群峦起伏,绿浪接天。穿过石井坡大河沟背街小巷,一座座高低错落的古旧楼房,掩映在绿荫丛中,遇见几位路人打听,方知是重庆特钢厂大河沟家属院区,我顿时来了兴致,本是冲着歌乐山“川外小铁路”爬山,却意外走进了鲜活的重庆特钢厂遗址长廊。于是,我举着相机一路狂扫,俯拾特钢厂的百年旧时光,品读几代重庆人的缕缕乡愁。
沿途街道两旁有不少小卖部和地摊,出售凉虾、冰粉、小吃、矿泉水,叫卖声此起彼伏。走进400米长的渣滓洞隧道,铁轨锈迹斑斑,阴暗潮湿,爽爽山风灌进洞里,夹杂着野花的清香和泥土的芬芳迎面扑来,令人心旷神怡。我打开手机手电筒,借着微弱光亮向前探寻,出洞口,进入川外小铁路街区,“红梅林站”站牌立在铁路旁,三三两两的老人,坐在站台摇着纸扇闲聊,上前打听,他们是特钢厂家属院的二、三代工人,在这儿摆四川老龙门阵、甩重庆浑言子,见我打听重庆特钢厂历史,你一言我一语地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聊起特钢厂过去的辉煌,自豪写满脸庞。
沿绿荫掩映的铁路继续向前探寻,来来往往步行赏景的游人络绎不绝,遛狗的、牵小孩的,挑菜篮出售玉米、黄瓜、茄子时蔬的,摄影打卡的、谈情说爱的,在林海游走。忽然从林海飞出一阵口琴声,循声走近,两位老人坐在“四一”图书馆站台,一人吹琴敲木鱼,一人执阮弦,正在自娱自乐演奏,弦乐在林海跳荡。
行约1小时,来到川外小铁路进口,这时才感觉口干舌燥,把保温杯里600毫升的温开水灌进肚里,驱散登山的疲劳,拾读满山的诗情画意,像在画中穿行。再往前,铁路连接着四川外国语学院、西南政法大学老校区、白公馆、渣滓洞、红岩魂烈士陵园景区。
这条重庆特钢厂专用运输铁路,建于20世纪60年代,现称“川外小铁路”,起于特钢厂区第12厂,途经映山红隧道和渣滓洞隧道,止于梨树湾专用车站,全长约9.8公里,承载着老重庆的工业辉煌。
3昔日繁华嵌入岁月深处
据史料记载,重庆特钢厂前身是军阀熊克武于1919年开始筹办的重庆电力炼钢厂,初以铜元局为厂址,任鸿隽主办其事。之后,因狼烟四起、政权更迭,该厂停停建建,终无成局。刘湘独占重庆后,于1931年成立炼钢厂清理委员会,自任委员长,延请从法国国立圣太田矿冶大学毕业的熊天祉等技术人员从事整理。1935年,清理完成后,改组为重庆电力炼钢厂筹备委员会,委任杨吉辉为委员长,熊天祉、杨能深为委员,选定重庆磁器口文昌宫附近为新厂址,另从德国礼和洋行、捷克斯克达工厂、美国莫尔工厂购置新式机器,计划建成年产1万吨钢的现代化炼钢厂。至1936年底,该厂1500启罗瓦特动力房及3吨电炉、3吨转炉、3吨吹罐炉、配沙房、烘模房、小型轧钢机及再热炉等均已次第安装完毕,共用经费130余万元。1937年1月8日,该厂第一座3吨莫尔氏电炉试炼成功并开始出钢,所炼出的钢系“半硬性碳素工具钢,熔炼成绩尚佳,钢质亦可应用”。为了表示对刘湘续办该厂的肯定,这座首次出钢的莫尔氏电炉被命名为“甫澄炉”(刘湘,字甫澄)。1937年1月,该厂由国民政府接办,更名国民政府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
据《抗战时期重庆的兵器工业》记载: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即为重庆原有兵工厂之一的重庆电力炼钢厂。1937年1月国民政府接办后,逐渐扩充,完成了砂模部、第二轧钢部、动力部轻便铁道、码头、起重设备等工程,使该厂成了抗战期间后方重要的兵工用钢生产工厂之一。抗战时期,该厂除主要生产钢料之外,还先后生产过枪榴弹筒等产品。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该厂有各种机器893部、员工4471人,月生产钢料30万公斤、枪榴弹筒0.1万根。
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昔日轰轰烈烈、机器轰鸣、铁路穿梭的繁荣景象,繁华落尽,归于沉寂,嵌入岁月深处……
4凤凰涅槃重放异彩
特钢厂旧址的建筑物、厂房以及各类机械设备,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史的重要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和观赏价值。2017年,启动重庆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计划,依托磁器口古镇的旅游优势,打造以工业文化、创客中心、商业创业园为主体的旅游项目,推出特钢厂旧址“1935文创公园”项目。
如今,嘉陵江畔石井坡特钢厂厂房区,已拆建高楼商住区,新的地标建筑耸立在嘉陵江畔。紧邻磁器口有一大片废弃的厂房,与川外小铁路等特钢厂遗址,纳入“1935文创公园”项目建设,凤凰涅槃,重放异彩。
一路行走,一路沉思,山风翻检着一页页特钢厂的史书,江风吹来浓浓乡愁,眼前的绿,透心的凉凉到心里;眼前的景,醉人的美美进画里。
斑驳的路灯、锈迹斑斑的铁轨、复古的老站台,定格着重庆特钢厂百年旧时光,成为探寻重庆几代人乡愁的怀旧之旅。“军事禁地,禁止入内”的警示牌,在斑驳的墙上,静静地诉说着特钢厂的兴衰,耸立在蓝天白云下的炼钢炉,布满岁月尘埃和蜘蛛网的厂房,凝聚着昔日的辉煌,在岁月底片上定格重庆厚重的工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