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孩子的天真——鼻腔异物的全面指南

版次:012    2025年07月09日

“妈妈,我鼻子疼……”3岁的朵朵指着自己的右鼻翼,眼泪汪汪地说。起初,妈妈以为只是普通感冒,但这两天,朵朵的鼻腔开始流出带有恶臭的黄绿色脓涕,甚至夹杂着血丝。送到医院急诊后,医生用内窥镜检查发现——一颗纽扣电池卡在鼻腔深处,周围的黏膜已被腐蚀发黑。据报道,每年都有不少儿童因鼻腔异物急诊就医,其中纽扣电池导致的损伤最凶险,75%会造成永久性后遗症。

为什么孩子总往鼻子里塞东西

这是由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的。首先是小朋友的探索欲望强烈,1~5岁儿童通过触觉、味觉认识世界,小物件易被当作“探索工具”;其次小朋友的鼻腔结构很特殊,鼻道狭窄,异物一旦进入不易自行排出;最后,可能是因为模仿某些行为,如看到同伴或动画角色抠鼻子,可能无意识模仿。

以下高风险清单,家长朋友们要多注意一下:玩具零件(乐高颗粒、小珠子)、食物残渣(花生、豆类、果核)、日用品(纽扣电池、纸巾团、橡皮擦)、其他(石子、塑料片)等。

怎么判断孩子鼻腔有异物

可注意“两联征”,即总用手指抠一侧鼻孔;持续流脓涕,呼出气有腐臭味。

为什么说纽扣电池最危险

纽扣电池含有氢氧化钠或汞等腐蚀性物质,进入鼻腔后1小时内温度可达100℃,可灼伤黏膜和软骨;重金属会腐蚀鼻中隔,可能导致穿孔。若怀疑孩子塞入纽扣电池,应立即送医,并告知医生异物类型。

能直接用镊子夹出异物吗

绝对禁止!这些错误操作后果严重:用棉签掏可能将异物推向咽喉,引发窒息;灌香油等润滑液体可能让电池短路,加速腐蚀。

异物取出后在家要注意什么

护理要点分三阶段:术后24小时可冰敷鼻梁,减少肿胀;避免剧烈哭闹或擤鼻涕。1周内,应使用生理性海盐水喷雾清洁鼻腔;按医嘱涂抹抗生素软膏。若曾塞入电池,每3个月复查鼻中隔;并教育孩子认识危险物品。

如何从根本上避免此类情况

请家长记住“两查一教”:

查环境:将直径<3厘米的物品放入带锁收纳盒;避免购买可拆卸小零件的玩具,或用胶布把电池盖封死。

查行为:发现孩子频繁抠鼻时,及时检查;餐后清理餐桌,避免食物残渣遗留。

教认知:观看《小鼻子的大冒险》等科普动画,让孩子直观地理解其中的危害。用角色扮演游戏教孩子说“不!不能塞进鼻子里!”

鼻腔异物处理的关键是在发现异常后24小时内就医,避免感染扩散,以及选择有儿童耳鼻喉专科的医院,避免二次损伤。孩子的好奇心是成长的动力,但也潜藏风险。作为家长,我们虽然无法消除所有危险,但能用科学知识和果断行动,为他们的健康筑起防线。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 王冰

这篇医学科普文章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介绍了鼻腔异物预防、正确的处置方法。内容贴近日常生活,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增长知识,提升了公众的健康意识与自我处置能力,是科普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