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二白包

版次:011    2025年07月10日

□信鸽

家乡的美食总让我念念不忘。无论是高粱粑还是三角粑,又或是鸡蛋糕、绿豆饼,都承载着童年的味道。然而,最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是那一笼带有药膳芳香的“大有二白包”。

其实,“大有二白包”就是普通的蒸包子。其独特之处在于包子皮中加入了茯苓、山药等中药材,成为一道兼具药膳功能的美食,不仅口感更好,营养也更均衡。

它取名“大有二白包”,是有来历的。“大有”二字,既取自于《易经》中的“大有卦”,象征包容与富足,也源于金佛山脚下的大有镇,寓意蒸蒸日上、大有可为。

当地农户朴实勤劳,干活累了,唱一首大有山歌:“大田薅秧水又浑,捡个鹅蛋称半斤”“高粱出来高又高,苞谷出来半中央”“好山好水迎客来,好酒好菜快点摆”“黄精炖鸡香喷喷,双椒烧白辣乎乎”。扯了几嗓子,疲劳消去,精神抖擞;若口渴了,煮一碗鸡蛋油茶或腊肉油茶,提神醒脑,生津止渴,便劲头十足;肚子瘪了,吃几个包子歇口气,巴适得很。

有一次,我们去大有镇采风,来到农户张大嫂家中,有幸目睹了二白包的制作过程。

张大嫂将瓦缸里的面粉舀了一盆,又从另两个缸里舀了两大瓢不知名的粉状物。文友蓝蓝好奇:“这三种粉有啥不一样?为何不在一个缸里舀呢?”张大嫂笑着揭秘:“后面加的不是面粉,是石磨磨出来的山药粉和茯苓粉。”

接下来缓缓加入清水和酵母,用筷子搅拌,面粉逐渐变成絮状。然后将面团放在案板上,双手用力揉搓。不一会儿,面团便变得光滑细腻了。面团发酵之际,张大嫂也没闲着,先将新鲜的猪肉切成小块,用刀背轻轻拍打松软后,再剁成肉泥。“咋不用机器绞肉?”我们问。“机器绞的肉口感不好,吃起来没有肉的颗粒感。”张大嫂边说边忙碌。肉泥剁好后,锅中烧热油,肉泥加入甜面酱,再小火慢炒至八成熟,撒入葱花,包子馅料便做好了。

面团发酵好,张大嫂便开始包包子。将炒好的馅料包入面皮中,轻轻捏出十八道褶子,放入蒸笼。不一会儿,一个个圆润饱满的包子便新鲜出炉了。

我们迫不及待,一口咬下去,山药绵软、茯苓细沙、猪肉Q弹,三重口感交织,让人回味无穷。茯苓性味甘淡,具有健脾渗湿的功效;山药则滋补养肾,益气养阴。二白包确实不同寻常。

张大嫂一点也不吝啬,一个劲儿给我们递包子。“多吃点,自家屋的,不讲理,不够我再去蒸。我也没想到,就这普普通通的二白包,听说还入选了2025年重庆美食‘渝味360碗’最具旅游价值菜品,这不是土粑粑变金疙瘩了。”张大嫂忍不住大笑起来,她将手中的镜头对准我们,像模像样地采访,“味道好吗?”“很有特色。”我们齐声回答,嘴里还有来不及吞咽的包子。

“大有二白包”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对健康和幸福的追求,这种简单而纯粹的生活,正是我所向往的诗和远方。

(作者系重庆市南川区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