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演话剧和舞剧,一群孩子在战火中的童声抗战

86年前随家人来到重庆 她第二天就加入孩子剧团

版次:009    2025年07月11日

丁静

丁静1941年参加演出《战斗的女性》剧照

这是一个80多年前就成立的特别剧团。

它前后只存在了5年左右的时间,但却一路辗转,先后在上海、江苏、河南、湖北、重庆等多地积极活动;它的成员几乎全是清一色的孩子,但却不停地排演话剧和舞剧,宣传抗日……这就是当年影响颇大的“孩子剧团”。

“不能忘记孩子剧团精气神”

7月6日,由成都市历史学会、重庆史研究会等共同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文化抗战的历史贡献与作用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举行。近百名专家学者现场热议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文化抗战中的群体叙事。

学者们关注到,不仅知识分子以文化坚守助力抗战,儿童和妇女等也纷纷觉醒,孩子剧团的街头演出,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孩子剧团的‘精、气、神’不能被忘记!”与会嘉宾、当年“孩子剧团”的成员之一丁静的儿子丁卫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丁卫星表示,近年来,有关“孩子剧团”的历史一直陆续有相关的图书出版——2021年,在他主持下,中国摄影出版社推出了《孩子剧团: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就在上个月,作家徐鲁历时4年创作的长篇儿童小说《孩子剧团》也在上海面市。丁卫星说:“如今,孩子剧团尚健在的老团员已经不多了,宣传和纪念孩子剧团,是很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的。”

“剧团的历史,几乎就是我母亲的童年记忆……”丁卫星说,他母亲的本名叫丁莉莉,当年参加孩子剧团后,才改名叫丁静的。

“到重庆第二天就加入剧团”

据介绍,1937年“八一三事变”发生,日军对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许多无家可归的孩童进了难民收容所。在这里,孩子们自发组织起来,开展文化学习并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孩子们走上街头,用稚嫩的声音和歌声来宣传抗日。在临青中学19岁教师、共产党员吴新稼同志带领下,孩子剧团于1937年9月诞生。这群孩子中年龄最小的8岁,最大的也仅十几岁。

上海沦陷后,党组织安排孩子剧团撤离上海,开始了抗日救亡宣传的长征之路。江苏,河南,湖北武汉,湖南长沙、衡山、衡阳,广西桂林,贵州贵阳和四川、重庆等地,都留下了孩子们抗日宣传的足迹。

“我母亲就是在重庆加入剧团的。”丁卫星说,他母亲当年跟随家人,于1939年1月下旬来到重庆。“母亲回忆说,他们到重庆的第二天,她就在别人的介绍下,和15岁的哥哥到十八梯附近的回水沟参加了孩子剧团。”

随后,孩子剧团先后在重庆的石板坡75号、回水沟3号、巴县土主场、全家院子、赖家桥陈家坝等地驻扎过。根据安排,团员们分成了两个小队,一队去了长寿、涪陵、丰都、忠县、万县、云阳、合川、武胜、南充、蓬安、南部、苍溪等地;二队则去了江津、白沙、赤水、泸州、江安、内江、成都、新津、彭山、乐山、夹江等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孩子剧团成员还有5人健在

“他们的抗日救亡宣传方式很多,有街头演讲、歌咏、街头剧,举行公演话剧、儿童露天歌咏大会等等,揭露日寇侵略的凶残,唤醒民众抗战的勇气和决心。”丁卫星说,已经96岁高龄的母亲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他们在重庆抗建堂,演出活报歌舞剧《法西斯的丧钟响了》、抗战儿童剧《乐园进行曲》的情景。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剧团还首次在重庆完整演唱了《黄河大合唱》。

这些内容,既在当年的《新华日报》等报刊上有所展现,同时也被团员们记录到了日记中,还被收录到了《孩子剧团: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书中。

上个月刚刚出版的长篇小说《孩子剧团》,同样聚焦剧团成员们从上海辗转到武汉等地进行抗日宣传的故事。书中第一主人公是19岁的孩子剧团团长吴新稼,此外还有阿祖、壮壮、妮妮等小团员。作者徐鲁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读者能从这些少年奋斗者的身上,感受到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气神。

丁卫星表示,他母亲于20世纪50年代离开重庆后,就再也没回到过自己曾经演出的地方。“再回重庆看看,也是她一直以来的心愿,希望晚些时候可以成行……”

“在孩子剧团短短的5年时间里,先后有100多位团员加入其中。”丁卫星说,虽然每人在团里待的时间长短不同,个人的经历也千差万别,“但他们都是值得我们敬重、学习和怀念的先辈。”

丁卫星说,包括自己母亲在内,目前孩子剧团成员还有5人健在。“作为他们的后代,我觉得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这段历史讲述好、宣传好。孩子剧团的‘精、气、神’不能被忘记!”

记者 裘晋奕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