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永不褪色的徽章

版次:010    2025年07月11日

□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余美德

外祖父离开我们已三十五年了。岁月的洪流缓缓流淌,许多往事在时光的打磨下逐渐变得模糊,恰似老照片上泛黄的影像,仅留存大致的轮廓。然而,唯独那抹属于党员的鲜亮本色,宛如老墙上历经风雨侵蚀却依旧清晰的砖纹,深深浅浅,从未淡去,在我的心底刻下了永恒的印记。

父母总爱说起外祖父的过往,他们口中的外祖父,是个“把公家的事看得比自家还重”的人。从大集体时代开始的漫长岁月里,外祖父始终担任着村里的队长。他手中掌管着农具、粮仓,这些都是集体的重要财产,可他却从未利用职务之便,拿过集体的一分一毫。

记得有一年秋收,金黄的油菜在风中翻滚,田野里弥漫着丰收的喜悦。舅爷家中粮食短缺,一时起了贪念,想多领半袋种子。他趁着众人忙碌之际,悄悄找到外祖父,低声诉说:“幺爸,你看嘛,我家领这点粮食不够,加之你侄媳妇……”他缓缓述说着家中的困境,希望外祖父能通融通融。外祖父听闻,脸色瞬间变得严肃起来,他的目光如炬,直视着舅爷的眼睛,没有丝毫犹豫,当着全队人的面,严词拒绝道:“公家的东西,哪怕是一根草,都不能私拿。这是原则,不能破!”众人听闻,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而舅爷则羞愧地低下了头。后来家人才知道,那时舅爷家里的粮缸其实早已见了底,外祖父一家同样面临着粮食短缺的困境。但他为了维护集体的利益,坚守原则,丝毫不为所动。后来外祖父和外祖母商量后,从自家口粮里挤出一点,晚上悄悄给舅爷家送去。毕竟是自己的侄儿,总不能让他们饿着吧,这也是后来听舅娘回忆讲的。

外祖父教育子女,从不讲那些大道理,却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子女们树立了做人的标杆。几个舅爷姨娘如今待人处事,总带着股“一是一、二是二”的执拗劲儿,这便是外祖父传承下来的“规矩”。大舅当年进厂当工人,性格刚正不阿。在厂里,他看不惯个别同事偷奸耍滑、拉帮结派的行为,毅然选择直言相谏。他常说:“做人做事,就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更要对得起胸前的党员徽章。”二舅在厂里打工,为人热心肠,总是乐于帮助同事。他的这种豁达与善良,正是外祖父所传递的精神力量的体现。

三十五年的时光匆匆流逝,外祖父的音容笑貌在记忆中渐渐远去,但他留下的那股子认真劲儿,那份对“党员”二字发自内心的珍重,像一粒顽强的种子,在家人心里扎下了根,发了芽,茁壮成长。每次看到胸前佩戴的党员徽章,那熠熠生辉的光芒里,仿佛都能看到外祖父的影子——他不耀眼,却踏实可靠,就像他当年在田埂上走过的脚印,一步一个脚印,坚实而有力。

而今,我也成为了一名党员,同时也是一名教师。当我第一次郑重地将那枚党员徽章别在胸前时,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油然而生。我深知,这枚徽章承载的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先辈们用一生践行的责任与担当。外祖父的故事,如同明亮的灯塔,为我指引着前行的方向,激励我在前进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在教育工作中,我努力把外祖父传递的精神融入其中。我留意到班上几个孩子,因学习上缺人引导,功课更是落下不少。从那以后,我就每日挤出时间陪伴他们,尽心尽力负担起他们的学习。夏日里,顶着燥热在教室为孩子讲解难题;冬日中,呵着白气陪孩子梳理知识脉络。我耐心地为他们辅导功课,从基础内容抓起,一点点帮他们构建知识体系。遇到孩子理解困难的知识点,就换着法子讲解,将语文课文里的人物故事讲成生动的小剧场。我知道,这些看似平凡的付出,正是践行党员奉献精神的体现。每一回看到孩子们解题后眼中亮起的光,成绩进步时脸上绽开的笑,我都能真切感受到作为党员教师的价值,也愈发深刻地领悟到外祖父对“党员”二字的珍重。

如今,每当我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总会想起外祖父坚定的眼神和那枚承载着他一生信仰的党员徽章。它给予我力量,让我勇敢地面对教育工作与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我深知,外祖父留下的不仅仅是一枚徽章,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传承,它将在家族中代代相传,永不磨灭。而我,也将用一生去践行这份党员的使命与担当,借由教育的途径,把这份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