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1 2025年07月11日
□张平念
日前,得闲暇飞往梦寐以求的青岛,终圆了多年夙愿。
连日来,欣赏岛城美丽风光,呼吸夹杂着咸味的新鲜空气,品尝当地特色海鲜,午后沐浴着阵阵海风,沿海岸新区银沙滩散步。不经意间,见沙滩边出现一片缩小版的小渔村,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静态人物,以及各种渔具、茅草村落等,一眼望去皆为黄褐色,模样饱经风霜,仿佛让人踏入时光隧道。
古老渔村里,斑驳的石板路蜿蜒曲折,两旁是错落有致的渔家小院,发黄的老物件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我脑海立即闪现无数个答案:复活的“清明上河图”?古渔村博物馆?这一幅幅时光画卷,场面之大、场景之多、人物表情之丰富,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有多少人物?几多物件?眼睛数不过来,后查阅资料得知,居然达3000余件。把写实与抽象完美统一,这得花多大的工作量,真把泥塑弄出了新高度。这就是几年前蜚声国内外的青岛“印象渔村”泥塑群。它宛如一扇通往过去的时光之门,将百年前的渔村生活鲜活呈现在世人眼前。
徜徉在这片泥塑天地,瞬间将人拉回一百多年前的青岛——
一望无际的苍茫大海,一叶叶扁舟随波逐流。岸上的妇女和儿童,紧张而欢快地收拾渔获。逢年过节,家家户户落不下的一顿鲅鱼饺子。小渔村里,人们用是渔获售卖或者交换生活用品……
远观,皆黄泥加身灰头土脸,甚至斑驳陆离,几乎看不出人物的区别。走近细细端详,才能从一尊尊半人高的泥塑中发现,千人千面,喜怒哀乐各不同。渔民拉网捕鱼的场景充满张力,瘦削的、饱满的、刀劈斧砍般的面容各不相同,那一张张被海风吹皱的脸庞,刻满生活的沧桑,却又透着坚韧与希望。他们有力的双手紧紧拽着渔网,每一块隆起的肌肉仿佛都在诉说着劳作的艰辛与对收获的期待,让人联想到青岛百年前大海的澎湃与渔业的繁忙。
老渔村里,谈天说地的、理发的、卖糖葫芦的、扛柴往家赶的……无不刻画得生动自然,惟妙惟肖,将渔村的民俗文化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被“古渔村泥塑”深深震撼,慢慢欣赏,细细品味,足足在此待了两个小时,最终在家人反复催促下,才依依不舍离去。
我已被这些泥塑作品彻底折服,这些泥塑作品如同渔民老祖宗为了生活与海浪拼死抗争的精神一样,值得铭记并镌刻在心里。
我不知道泥塑团队的领军人物是谁?我也没时间去网上查询主要作者的介绍。通过这些泥塑,我知道了作者及其团队对青岛《渔村印象》泥塑倾注了全部心力。知道了作者通过自己的作品,对当地渔村的历史作出的深情回望,对乡土文化竭尽全力的坚守与传承。它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得一处心灵的栖息地,让人感受那份来自古老渔村的独特魅力。
《渔村印象》更是一首古老歌谣,久久传唱着渔村和渔民不惧岁月的故事。
(作者系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