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无疆化生命春风,学无涯点希望明灯

——专访重庆北部妇产医院生殖中心主任曾品鸿

版次:012    2025年07月11日

曾品鸿

重庆北部妇产医院生殖中心主任,主任医师;现任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孕育与生殖专委会常委,重庆市妇幼卫生协会生殖专委会副主委,重庆市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委会副主委,重庆市医学会生殖医学专委会委员,《生殖医学杂志》编委;主持并参加重庆市卫健委科研项目5项,参编教材2部,获重庆市卫健委医学科技成果二等奖。

夏日的余晖模糊了时间的流逝。重庆北部妇产医院生殖中心的恒温培养箱里,一枚枚胚胎正悄然孕育。监控屏前,曾品鸿凝视着跳动的数据——这是她投身生殖医学的第二十五个年头。白大褂左襟的粉色记号笔细致地记录患者的每个细节,从生理到心理,这支笔标记着每个家庭的求子征程。

以温度敬畏生命,用技术护航新生

孩童时的曾品鸿体弱多病,频繁出入医院。医生们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身影,在她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尽管深知学医行医之路充满艰辛,父亲也曾多次反对,“前十年你得累死累活的。”她依然凭借坚定的决心,怀揣着救死扶伤的理想,在填写高考志愿时,全部选择了医学院。

1997年,我国西部首例试管婴儿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诞生,这一消息震动了整个医疗界。彼时,已在产科深耕十年的曾品鸿听闻后,内心深受触动:“产科是迎接新生命的喜悦,生殖医学则是创造相遇的可能。”这让她在2000年毅然选择攻读生殖内分泌研究生,开启新的征程。25年间,她一手执精尖技术之利刃,于生命起点精雕细琢;一手捧医者仁心之烛火,温暖照亮无数家庭的求子征途。她与团队亲历了重庆辅助生殖技术从年均不足百例到如今数万例的跨越式发展。自1997年首例试管婴儿成功诞生至今,28年光阴流转,患者眼中那抹希望的光亮,始终如一。

从医数十载,曾品鸿不仅在专业道路上为患者点亮明灯,更在临床工作中为患者护航健康。多胎妊娠防控是她临床工作的核心焦点。“多胎带来的早产、产后出血等产科风险是辅助生殖的主要并发症,要帮助患者孕育希望,更要护好患者生命健康。”其团队通过严格执行胚胎移植规范,将多胎率牢牢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对于技术应用,她始终秉持审慎原则。面对患者对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PGT)的推崇,她反复强调:辅助生殖技术的进步源于适应症的不同。“技术需要精准适用。”在她的诊室,患者不仅能感受到前沿科学的严谨,更能体会到被理解和关怀的温暖。

抚心绪破迷思,双向奔赴暖医途

漫漫行医路,她深知这份工作重若千钧——不仅承载着家庭圆满的梦想,更维系着生命的薪火相传。她也深知技术的精准性举足轻重,但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样重要。

一位患者在取卵前突然崩溃,坦言此前的多次失败让她压力如山,“如果在你们这儿都失败了,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数十年的经验让曾品鸿深深理解这份无形重压,她没有坚持按流程推进治疗,而是果断建议患者暂停胚胎移植,先进行心理干预。大半年后,患者经过心理疏导归来,已能坦然面对失败的可能,最终,她成功迎来了新生命。

另一位44岁的苏女士(化名)则展现了极佳的心态。尽管经历多次促排卵仍未获得优质胚胎,但她告诉曾品鸿:“只要我没有绝经,我就有希望取到卵子,就有希望多储存一点胚胎,以后总是还有机会的。”说到此处,曾品鸿忍俊不禁——毕竟被患者反向“治愈”,实属难得。正如她常鼓励患者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最终,苏女士也成功诞下新生命。在曾品鸿看来,医患之间,不仅是医生为患者点燃希望,患者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样能温暖医者的心田。

曾品鸿认为,共情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临床实践中一点点“磨”出来的,这是年轻医生们除了技术外的另一门必修课。例如用轻松的方式传递信息,有时比严谨的学术性讲解更有效、更能让患者接受。“不少人仍迷信偏方,习惯性地将不孕不育问题归咎于女性。”曾品鸿强调科学认知的重要性:“不孕症可能源于夫妇任何一方,单方指责无济于事,必须辩证、科学地对待。”

夏日的余晖终将褪去,恒温培养箱中孕育的生命之光却长明不熄。曾品鸿的目光从监控屏移开,落回白大褂左襟那支粉色记号笔上。二十五载光阴流转,笔尖记录的,早已超越冰冷的生理数据,化作一个个家庭于漫漫长夜中点燃的希望火种,铭刻下一次次在技术精进与心灵抚慰交织下诞生的生命奇迹。文/张为本 向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