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43℃ 重庆持续6天晴热 高温灾害Ⅲ级预警

版次:004    2025年07月14日

7月11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人们在喷泉中戏水降温。 新华社发

渝北区大龙山纳凉点,市民正在为孩子讲故事。

全市

今起到19日持续晴热 重庆发布高温灾害Ⅲ级预警

7月13日下午,重庆发布高温灾害III级预警,7月14日至19日将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局地日最高气温可达43℃。

受大陆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重庆市气象台预计,7月14日至19日,重庆将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其中,7月14日至17日,大部地区日最高气温将达37~40℃,局地可达41~43℃;7月18日至19日,大部地区日最高气温将达35~37℃,局地可达38~40℃。午后到夜间有分散雷阵雨,局地伴有短时强降水、阵性大风等。

高温灾害高风险区

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渝北、巴南、两江新区、高新区、铜梁、大足、永川、璧山、江津、长寿、涪陵、垫江、丰都、梁平、忠县、万州、开州、云阳、巫山。

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

受晴热高温天气影响,预计7月14日至17日,重庆市中西部大部地区、东北部部分地区和东南部局部地区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极高;7月18日至19日,重庆市大部地区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高,局部地区等级极高。

天气预报>>>

7月14日白天,重庆各地多云到晴,午后局地有阵雨或雷雨,气温22~40℃;中心城区多云间晴,气温29~39℃。

7月14日夜间到15日白天,各地晴间多云,气温22~41℃;中心城区晴间多云,气温30~40℃。

7月15日夜间到16日白天,各地晴间多云,气温23~42℃;中心城区晴间多云,气温31~40℃。

新重庆-上游新闻记者 何艳 实习生 赵尹铭

全国

高温“桑拿天”席卷超15省份

今年为何格外热?如何防热射病?

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报称,未来一周,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再度发威,我国高温天气将再度发展,多地暑热将持续升级。14日至16日将达到高温鼎盛时段,陕西、河北、河南、四川、重庆等近10省份迎来40℃以上的酷热天气。预报信息显示,此轮大范围高温天气,影响范围将超过15个省份。

问题1:

强度有多大?

10省份将现40℃以上酷热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一周,我国高温天气进一步发展升级。13日起,高温明显增多,西北地区东部至华北、黄淮等地暑热继续升级,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山东、河南、重庆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湖北等地出现高温。南方地区13日之后高温也会增多增强,且湿度大,体感如“蒸桑拿”。14日至16日将达到高温鼎盛时段,陕西、河北、河南、四川、重庆等10省份迎来40℃以上的酷热天气。随着湖南、江西、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加入高温圈,此轮大范围高温天气影响范围将超过15个省份。

问题2:

成因是什么?

副热带高压再度发威

河南省气象台高级工程师栗晗表示,造成这一轮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热带高压或副高)长时间控制河南,导致晴空少云,太阳辐射增温明显。同时,副高控制区内盛行下沉气流,造成下沉增温效应。另外,低层暖气团发展强盛且持续时间较长,也有利于极端高温出现。

中央气象台在预报中也明确指出,未来7天,随着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与大陆高压联手,西北地区东部至华北、黄淮等地暑热还会继续升级,南方地区13日之后高温也会增多增强。

副热带高压所控制的地区往往会有干燥、少雨的炎热天气,是各地夏季高温热浪的其中一个主要导因。

问题3:

今年为何格外热?

副热带高压北跳偏早、强度偏强

与往年不同,今年由于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北,北方多地闷热程度同期少见。

另据报道,今年盘踞在我国的副热带高压的“北抬”较往年偏早偏强。副热带高压控制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同时,引导着夏季风北推,将季风携带的水汽和热量输送到北方地区,造成低层湿度增大。此外,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区域以晴到少云天气为主,增强了白天的辐射升温,由此形成了目前我们感受到的湿热型高温热浪。

问题4:

普通人如何应对?

防止中暑、警惕热射病

持续高温天气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威胁,增加中暑、心脑血管等慢性病的急性发作风险。比如,当气温高于32℃时,脑卒中发生风险就会显著升高,并且危险性随气温上升而加剧。另外,从轻微中暑发展到热射病,可能只需要短短几小时。

专家提醒,未来一周,高温持续发展,中暑风险升高,建议公众保持室内凉爽,及时补充水分,减少在10时至16时气温较高时段外出活动。如果出现头晕、乏力、多汗、皮肤灼热等中暑症状,及时使用解暑药品,严重时立即就医,警惕热射病的发生。

据新重庆-上游新闻

全球

多国遭遇极端高温

全球变暖影响日益凸显

2024年被世界气象组织确认为最热的一年。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判断,未来五年,全球平均气温将继续徘徊在创纪录水平。至少有一年的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会超过2024年刚创下的纪录。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前不久表态说,地球正变得越来越热,越来越危险,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幸免。极端高温,越来越成为一场全球危机。

和中国一样,今年夏天,许多国家也都在经历高温的“烤”验。上个月,欧洲被一道看不见的火线点燃。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公报,西班牙南部出现了46℃的高温,法国南部也出现了超过40℃的高温。7月初,奥地利、斯洛文尼亚、波黑等多国,发布了高温红色预警。

世界气象组织发言人纳利斯表示,今年初夏酷热的天气,给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带来了足以危及生命的高温,而且随着全球变暖的持续,人类将更频繁面对类似的高温,甚至是比现在更严重的情况。她还发出警告:欧洲极端高温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到2050年,大约一半的欧洲人可能在夏季面临高度或极高的热应激风险。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科说:“联合国秘书长说的名言警句,全球变暖已经结束,全球沸腾时代已经到来。在未来几十年里,全球的温度还会持续升高,现在全球变暖的紧迫性是史无前例的。”

高温不仅是气候问题,更是公共健康与安全问题。城市的规划,绿地湿地的配比,劳动者的保护等,都需要为适应一个更热的未来提前布局。

国家气候中心原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说:“我们的绿化地在什么地方,我们的湿地应该怎么去配备,我们城市的植树应该怎么进行,这些都要从宏观上来进行架构。”

魏科说:“各个部门都应该考虑各个部门所面临的气候风险,预案一定要充分。从立法方面,保证户外工作者的基本权益,另外加强预警和监测。高温预警期间,还有继续开工的,他们的福利有没有得到保障。做更多监督的事情,要求到位,大家才能更有力量。”据央视新闻

新闻纵深

我国每年约3万儿童溺亡

溺水急救黄金4分钟家长必修

全世界每年约有36万人死于溺水,其中,儿童占45%左右。溺水已成为1~14岁儿童意外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在中国,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因溺水失去生命,农村儿童的死亡率是城市儿童的5倍。

随着暑假来临,戏水的同时,千万要绷紧安全这根弦。

如何判断溺水情况

人在溺水的情况下往往无法发出声音,所以也叫“沉默”的溺水者。

医生介绍,溺水者因为呛水造成喉头痉挛,就像喉咙“自动上锁”,想呼救却发不出声音。双手本能地向下压水,所以也无法挥舞双手求救。提醒看护儿童的家长,如果孩子在水中无声无息,往往是危险来临的时候。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急诊科主任医师郭琳瑛说,如果你看见一个孩子在水上,不管是竖着的,还是趴着的,安静地在那飘着,眼神是涣散的,或者头发在前面护着脸,都不撩开,这种情况你就要怀疑这孩子是溺水了,宁愿错判,也不要忽视。

溺水急救黄金4分钟

一旦孩子发生溺水,应该怎么施救呢?专家介绍,溺水施救一定要抓住黄金四分钟。

儿童溺水后4分钟意识丧失,随着时间的增加,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也在增加。

郭琳瑛说,孩子捞上来后,放在岸边千万不要去控水,大声在他耳边呼唤,如果发现孩子没反应,请周围的人帮助你去呼叫120,拿AED,同时给孩子摆好体位,侧过头把嘴里可能呛进去的泥沙石头这些异物掏出来,然后做2~5次的人工呼吸,假如通气之后,孩子没有恢复自主呼吸,要立即开始进行正确的心肺复苏。“两乳头连线中间的部分,手掌根部压住,然后进行按压。每分钟按压100~120次,深度要够,基本上是小朋友身体的1/3,也就4到5厘米的深度。直到孩子能够恢复自主呼吸和心率。”

医生介绍,孩子发生溺水后不要倒挂拍背、奔跑摇晃,这样不仅无效,反而延误了抢救的黄金时间。

如何判断

泳池水质是否达标?

游离性余氯是指泳池水经过加氯消毒后,水中余留的氯成分,国标要求是0.3到1.0毫克每升。市民游泳时可以注意一下游泳场馆的当天公示。此外,也可通过水面查看水底泳道的情况来判断水质。看得越远,说明泳池的清澈程度越好。还可把泳池里的水稍微打起水花,如果这些小水泡能在10到15秒内自行消散,就说明池水的氧化能力是可以的。

夏日戏水警惕这些“泳池病”

皮肤:可以通过泳池感染的有传染性软疣、脓疱疮、毛囊炎等,泳池中的消毒剂也会导致部分儿童皮肤过敏。如果泳池水质不达标,女孩还有可能感染细菌性外阴炎。

耳朵:如果耳道进水不要慌张,孩子只要歪头、单腿跳跃,水就会自行流出。尽量不要用棉签伸进耳道吸水,这容易使耳道破损,增加感染概率。

眼睛:戏水后眼睛不适,可能是感染了急性结膜炎,也就是“红眼病”,可用妥布霉素滴眼液,或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如果症状不见好转,及时就医。

呼吸道:若水质不达标,还有可能感染呼吸道疾病,比如腺病毒等。不少孩子在游泳后出现反复高烧、咳嗽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咽结膜热、胃肠炎和腹泻。专家提醒,这种疾病没有特效药,清淡饮食,多补充维生素,轻症患儿发热后一般5到7天就能退烧,症状也会随之改善。

据央视新闻

一问到底

三伏天“网红”养生靠谱吗

下周日(7月20日)将迎来入伏,一系列“网红”养生秘籍比天气还要“热”,晒背、贴三伏贴、抱冬瓜睡觉……不少人纷纷加入冬病夏治“养生局”,然而效果如何呢?已有人进医院了。 几点钟晒背更科学?

祛湿又排毒?备受推崇的“晒背大法”可能会致病。

其实,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晒背,对紫外线过敏的人群、阳气偏盛或阴虚阳亢的人群都不适合晒后背。此外,有基础病的人群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人群以及孕妇、幼儿,正常晒太阳即可。

注意事项:

晒背时间最好选择在上午8到9时这个时间段,晒背时间不宜过长,初次晒背的时候,一般建议晒10~15分钟。

每周建议晒三次,隔一天晒一次。要及时补充水分或淡盐水防止脱水。

晒背要戴好帽子或用遮阳伞保护头部,头部对着太阳晒,可能会导致头晕头痛;

晒后不要贪凉,不要饮用冰水、冷饮等。

“三伏贴”是“万能贴”吗?

和晒背一样,三伏贴也要看个人的体质,需要辨证施治。

三伏贴的适用范围包括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寒性疾病,如慢性腹泻、胃痛、过敏性鼻炎、咳嗽、哮喘、痛经等。在夏季给予针对性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治病防病的整体观的具体运用。

注意事项:

儿童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0.5-2小时,以免皮肤过敏等。2岁以下儿童不建议使用三伏贴。

老年人反应和年轻人不同,使用三伏贴时要密切观察皮肤反应,若出现红肿、瘙痒等不适,应立即停用,必要时咨询医生。

孕妇禁用三伏贴,因为三伏贴中的药物多具有辛温、活血、走窜等作用,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胎动不安甚至流产等严重后果。

此外,糖尿病患者皮肤愈合能力较差,贴敷三伏贴时间不宜过长,特别要注意观察,是否出现皮肤损伤等情况。

“抱冬瓜睡觉”真能降温吗?

多地“桑拿天”持续,不仅要养生,更要防暑,最近,好多人不爱空调爱冬瓜,据说“抱着冬瓜睡觉”可以有效降温。

真的是这样吗?真的!冬瓜含水量高达95%以上,类似“天然水枕”。当人体接触冬瓜时,它能快速吸收体表热量。而且冬瓜升温后,可以浸冷水擦干,还能重复使用。

注意事项:

冬瓜表皮有白色毛刺,不小心会刺伤皮肤,因此使用前需要洗净冬瓜表面的白毛,保留冬瓜外皮。

睡觉时,采用抱着或搂着的方式,着重为四肢降温,避免腹部直接接触。

国家应急广播提醒,夏季养生切莫走入误区,高温时段避免外出,保持清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据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