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城山探幽记》为例
版次:008 2025年07月14日
优秀教师谈游记>> 张继芳 中共党员,金山学校语文教师(班主任)兼美利山校区语文教研组长,区级语文骨干教师。曾获得区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党员、优秀教研工作者等荣誉。
真正的游记是用眼睛捕捉山河灵气,用心灵感受世界共鸣的生命乐章,去发现身边的美好:或许是山间溪涧的叮咚私语,或许是古镇街巷的历史回响,又或许是漫漫旅途里某个让你心头一暖的瞬间……如何让这些珍贵的见闻变成打动人心的佳作?我们就以《青城山探幽记》为例,手把手教大家如何紧扣主题、搭建框架、雕琢细节,让每一次游览都成为笔下生花的素材。
明确中心,聚焦主题 写游记如同种树,得先确定“树干”,也就是中心思想,再围绕它生长“枝叶”,添加细节。例如:《青城山探幽记》的核心是“幽”,作者从自然、建筑、心灵三个层面来体现。自然之幽,通过密林的静谧、鸟鸣的清脆、溪涧的灵动展现;建筑之幽,借助道观飞檐的古朴、风铃叮当的悦耳呈现;心灵之幽,则在登顶后的豁然开朗中暗含哲思。
需要注意的是,小作者们在写作时要避免把游记写成简单的景点罗列,这样缺乏对主题的统筹、整合、聚焦,文章就显得松散,也就写成了流水账。
搭建框架,支撑主题 围绕主题设计行文路线,能让文章形成“起承转合”的清晰结构。
起:悬念导入。用“青城天下幽”的传说制造期待,“种子在心里生根发芽”的比喻,瞬间勾起读者的好奇心。
承:分层铺陈,从自然和人文两个层面展开描写。
转:情感升华,在登顶等关键节点实现情感和思考的升华,引发“幽中见磅礴”的辩证思考。
合:主题回归,将游览的感受升华为对自然、人生等的深刻感悟,表达守护自然的决心。
细节雕刻,凸显主题 生动的细节如同建筑的砖石,层层铺陈才能让主题大厦巍然矗立。
描写景色时,需规避简单直白,可巧用感官叠加。如小作者写青城山,通过视觉上“光线斑驳如筛落的星辰”、听觉上“溪声似银铃轻晃”、触觉上“苔藓包裹山石成温润翡翠”,更以“古树根月下苏醒”的联想,让“幽”的韵味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