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命运的广播稿

版次:011    2025年07月18日

□冯博

我做梦也没想到,当新兵时写的一篇小小广播稿,竟会改变我的命运。

那时,我在炮团炊事班当炊事员。我的一位四川老乡普通话讲得格外标准,在团广播室当播音员。有一天,他向我发出征稿邀请,我欣然应允,便趴在伙房里写了一篇。未曾料到,这篇稿件一经播出,竟受到了团政治处宣传股长张金社的青睐,他将我调到团里当报道员。从此,我与新闻结了缘。

这一消息在团里迅速传开,战友们羡慕之情溢于言表,我沉浸在喜悦之中,那种幸福的满足感,难以用言语表达。然而,我心里明白,我只有高中文化,在中学还是一个“差生”,对能否当好战士报道员心里没底。

果然,好景不长,团里的一纸文件如冷水浇头,规定“战士报道员试用期为半年,不合格者将退回连队”。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我陷入了迷茫。我自尊心极强,生怕自己被退回连队炊事班,成为笑柄。

那一夜,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一想到往后难熬的日子,背脊爬满冷汗。我深知,写作是个技术活,很辛苦、很孤独、很漫长,没有捷径可走。自己文化底子薄,我不知道能不能坚持下去,能坚持多久。

想到可能面临的失败,我胆怯地向张股长提出:“我不是搞新闻的料,想回连队继续当炊事员。”话未说完,张股长朝我左肩狠狠擂了一拳,操着浓浓的河南腔:“你这是在逃避,想当逃兵吗?”

那一刻,我仿佛被当头一棒。我意识到,作为刚入伍的新战士,对新闻业务不熟练,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张股长的那一拳,唤醒了我心中的斗志。既然领导如此重视,我岂能辜负?我要像战士冲锋陷阵一样,敢于在军事新闻宣传的主战场亮剑。

从此,我如同脱胎换骨,利用空闲时间学新闻理论、赏析新闻名篇,同时虚心向团里的新闻干事请教。无数个夜晚,我在灯光下,研读《解放军报》的新闻消息,揣摩写作技巧。从新闻的五个要素入手,不断练习、不断提高。我相信,爱拼才会赢。

有了目标与追求,我的工作变得忘我。白天,我蹲在连队采访;夜晚,伏案赶写稿件。休息日与节假日对我来说,不再是休闲时光,而是闭门修炼、苦读经典佳作的日子。渐渐地,我悟出了一些写作小技巧。

终于,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我采写的一篇报告文学《爱的“倾斜”》在《张家口市报》副刊上发表。当我收到38元的稿费时,兴奋得像个孩子。我捧着报纸,一遍又一遍地阅读着,读着读着,激动变成了感动,忍不住热泪盈眶。我知道,没有领导的关怀与指导,没有自己的不懈努力,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

“处女作”问世,让我很振奋,也很有成就感,也让我获得了继续写下去的勇气。

跨过了那道难关后,我变得更加无畏。训练场上的“小老虎”、炊事班里的“伙夫”、养猪场的“猪倌”,这些平凡而伟大的战士,都成了我笔下栩栩如生的角色。

虽然没有太多的写作手法和技巧,但我能如照相机一样真实地记录、捕捉连队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讲述那些原汁原味的“兵味故事”。

半年后,我在《解放军报》发表了一篇消息——《课堂上研讨、“战场”上检验》,这让我成了战友眼中的焦点人物。

当时负责《炮兵城报》的别良杰干事,看出了我潜在的写作才华,将我调至炮兵指挥学院《院报》担任编辑。

调任《院报》后,我更加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我在编辑部不断学习和成长,进一步汲取了丰富的新闻写作营养。

1993年8月,我被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系录取,并入了党,这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军事记者摇篮”里,我扎扎实实地学理论,勤勤恳恳地练笔头,利用寒暑假深入部队采访。1994年7月,我利用暑假写成的人物通讯《天涯“狂飙”——我军驻守大西南的一支快速反应部队》在《羊城晚报海外版》发了一个整版。1995年6月,报告文学《晚霞正灿烂》参加全国“黄河杯”征文比赛,荣获三等奖。

1996年7月,我从南政毕业,分配到江苏无锡总参工程兵某科研所政治部当新闻干事。从此,我在军事新闻领域,继续攀登这座充满挑战的高峰,用笔墨书写更多动人的故事,为军事新闻事业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重庆市委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