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烫升腾里的温柔

版次:010    2025年07月24日

□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袁勇

热辣温柔,皆是归处。这座城市用滚烫的烟火,用绵延不绝的人间至味,让人心旌荡漾,让我的岁月悄然定格,麻辣生活,真的很温暖。

踏入这座山水之城,既有灯火璀璨的8D魔幻之都盛景,又弥漫着火焰视角中的味道。我虽为地道巴渝人,但少小离家,嗅闻着大街小巷里藏不住的麻辣鲜香,仿佛萦绕于一个滚烫的世界——重庆火锅,它蕴含着跨越经年累月的绵绵乡愁。那天,发小大好为阔别已久的我接风,看得出来,他眉眼间都含着滚烫的情意,多像这座城市的活名片。他说:“浓浓的火锅味,是重庆最为独特的气息与浪漫,它承载着重庆人的热情与好客,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那些年,重庆火锅统称麻辣火锅,也叫毛肚火锅。

暮色垂落观音桥那座石雕时,我们便在一家不太起眼的老火锅店坐下。大堂内,五六张八仙桌沉稳静穆,有着时光赋予的深褐色彩,桌上都稳稳地摆放着一只铜锅。古铜色的锅里,红红火火的汤料,是大师傅用牛骨头熬足8小时的醇厚,含有28种香料呢,上面漂浮着密密麻麻的花椒、辣椒。“让你一口就记住山城的热辣!”年轻的女服务员笑容灿烂,一句“您来啦!”更让人如沐春风。她随即旋动炉火,瞬间火苗欢快起舞。不一会儿工夫,透光见影的毛肚、莹润丝滑的鸭肠、弹性筋道的黄喉,还有一些鲜翠欲滴的蔬菜透着泥土的芳香,就一一端上桌来。火锅汤“咕嘟咕嘟”地翻涌着赤色的浪花,溅起的油星子都带着两江四岸的气息。我拿起一双略有尺长的木筷,轻轻地夹起一片毛肚,在滚烫的火锅中“七上八下”。也就是说,烫(涮)的时间不能超过九秒,否则老了就嚼不动,这在我国饮食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我将几次沉浮后卷曲且散发着热气的毛肚,蘸上浓稠的香油蒜泥送入口中,齿尖轻咬,顿觉绵密如脂的温柔,脆生生的麻辣口感就在舌尖绽放、跃动,豆大的汗珠顺着额头滚落,那叫一个“巴适得很”(方言,指很满意的意思)。那一刻,巴山渝水的热辣与活力,升腾起这座城市烟火缭绕的市井风情,成为我眷恋这里的独有记忆。

或许无人留意?看似市井烟火的重庆火锅,背后蕴藏着跨越数百年的厚重历史。早在明末清初,朝天门码头、江北江边,就有了“连锅闹”“水八块”的重庆火锅雏形。红泥炉上的陶土盆里,盛满了洗净的牛毛肚、黄喉、鸭肠、血旺这些弃之不用的边角料,与牛油、辣椒、花椒、姜蒜交织一起重获新生,成了越来越多船工、纤夫和码头工人喜欢的餐食。“共煮一锅”的豪爽,不仅熬煮着纤夫们的川江号子,还有红汤沉浮的时光与故事。到了民国十五年,马氏兄弟在宰房街开设的首家泥炉火锅店,实现了从路边摊贩到店铺发展,逐渐有了铜锅、铁锅、瓷盆等器具。据说这泥炉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那首脍炙人口的绝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祖辈们将历史的韵味与诗歌的意境相融合,带给我们味蕾与心灵的双重体验。

悠悠岁月,火炉依然。那独特的麻、辣、鲜、香却始终如一。今日火锅,以麻辣型为灵魂,遍布重庆城乡3万余家,衍生出红汤锅、清汤锅、鸳鸯锅等百余种汤底,以满足不同食客口味,刺激着八方来客的嗅觉与味觉,直抵心灵,成为中华美食一张靓丽的名片。

或许无人留意?重庆人对吃火锅执着到近乎虔诚。冬季围炉,勾勒出亲朋好友温情互动的美好画面;盛夏临锅,升腾起淋漓酣畅的生活诗行。火锅熏烤中,大快朵颐,粗瓷碗里,一半调料几片毛肚,那是滚烫的生活;大热天,偏要喝五六十度老白干,赤膊上阵的汉子们,吆五喝六的划拳声此起彼伏,那是重庆人的粗犷豪放。邻桌的4位美女也不甘示弱,仰头痛饮冰镇啤酒,未及抹尽唇边酒滴,出手就找身旁的姐妹比画着“二红喜”“五魁首”“八匹马”!举手投足间的飒爽,不逊色铜锅里沸而不烈的红汤,将炽热与柔情调和成最率真的“火锅精神”。一位融入其中的德国客人,分享着山城百姓如此的生活日常,不由得两眼放光,脱口而出:“爽,这里很重庆!”

不难看出,在重庆吃火锅更像一场欢乐的聚会。这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生活的乐观态度。无论春夏还是秋冬,铜锅里的滚烫在升腾,九宫格的沉浮在欢唱,无论走进哪一家,都藏着生活的讲究。使你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火锅之都”的人间烟火气,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餐饮场景,让你情不自禁地到此消费、回味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