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而为之的破壁之光

——专访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西南医院)神经内科周振华

版次:012    2025年07月24日

周振华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西南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副理事长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介入协作组委员

重庆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兼脑血管病学组组长)

重庆市卒中学会副会长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西南医院)外科楼七楼办公室内,身着白大褂的周振华眼中既燃着探索医学未知的求知火焰,又漾着驱散患者病痛的破晓微光。办公桌上的两份文件,无声勾勒出他的行医高光:一份是2025年发表于临床医学顶级期刊《JAMA Neurology》的DATE研究论文,为破解全球卒中治疗的关键剂量难题叩开了突破之门;另一份是患者王勇的感谢信,定格下世界首例大脑中动脉蹼确诊并治愈的瞬间。这位兼具决断力与细腻心的医者,始终在医学前沿创新与临床个体化救治间寻找平衡。

全球首例大脑中动脉蹼手术:

在未知中劈开希望之路

2020年,患者王勇出现左侧肢体阵发性瘫痪症状,辗转重庆、成都、北京多家医院均未确诊。3年间,各家医院的系列治疗方案均未能遏制病情反复,绝望中,他怀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西南医院。

经7.0T人体磁共振及CTP灌注成像检查,病因仍不明确。多学科会诊时,多数专家倾向功能性病变诊断,周振华却坚持将器质性病变的可能性放在首位。“血管病理机制相通,有颈动脉蹼,就可能存在大脑中动脉蹼。”这是周振华结合多年经验与渊博知识的大胆推测。彼时,国际医学文献仅记载过颈动脉蹼病例,大脑中动脉蹼尚无先例。

为让患者尽早脱离风险,周振华决定实施探索性脑血管支架植入术。但患者与家属因恐惧风险一度放弃。“请给我一小时,让我说明手术依据。”他拨通王勇电话,逐帧分析影像,详解科学理论。得知自己的影像数据被反复研究了十几个小时,王勇热泪盈眶,最终选择了信任。3天后,导丝经患者股动脉抵达脑部病灶位置,这台全球首例大脑中动脉蹼手术平稳完成。术后3个月,王勇在感谢信中写道:“医术精湛除病痛,医德高尚暖人心。”

破解卒中治疗难题:

以科研之光照亮前行路

医学领域的开拓创新,是周振华团队的重点。“医疗的重难点,往往都藏在医学的边界处。”脑卒中是全球第二、中国第一致死疾病,大血管闭塞型致死致残率高,急性期血管开通是一线治疗方案。但国际卒中领域长期面临“再通不等于良好预后”的困境——即便血管成功再通,40%~50%患者因“无复流现象”致残,无法回归正常生活,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这一残酷现实让周振华痛心不已。2023年起,他带领团队联合全国近30家卒中中心发起DATE研究,直击取栓后辅助用药的剂量盲区。

“剂量太小可能无效,太大又会增加出血风险。”该研究受到国际同行广泛关注,今年2月,研究结果在洛杉矶国际卒中大会发布:机械取栓成功再通后,0.03125mg/kg或0.0625mg/kg剂量的辅助性动脉内替奈普酶,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是安全的。其中,0.0625mg/kg剂量的替奈普酶似乎效果更优,但还需更多的3期研究进一步验证。目前,周振华团队正发起另一项全国多中心研究,探寻更新的治疗策略。

回首过往,硕果累累;展望前路,仍需躬身耕耘。“这是一条艰苦奋斗的路,更是以患者为中心的路。”周振华感慨道,“行医之路,无奉献精神走不长久;无才干与探索精神,行不深远。”张为本 向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