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过上好日子,不能忘了扛枪当兵的人”

拥军37年捐款数百万 全部财产不留后人

版次:004    2025年07月25日

贾紫焰带着3000多公斤西瓜和各种慰问品来到武警驻渝某部,为子弟兵们送去节日的慰问和祝福。

贾紫焰带“小小拥军志愿者”慰问子弟兵

孩子们参观军营

贾紫焰展示“立功军人奖”记录册

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昨日,家住南岸上新街的八旬拥军老人贾紫焰和往年一样,带着3000多公斤西瓜和各种慰问品来到武警驻渝某部,在烈日炎炎的夏日为子弟兵们送去节日的慰问和祝福。但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八一拥军,他除了和南岸区爱国拥军促进会的几个积极分子一起慰问子弟兵之外,还带上了10多个上小学的“小小拥军志愿者”,参观军营,与解放军叔叔面对面地交流,在孩子们幼小的心中种下一颗拥军的种子。他说:“我今年已经82岁了,但对于坚持了37年的双拥事业,我不仅自己要继续做下去,而且还想要代代传,后继有人!”

从养猪状元到拥军模范 《英雄儿女》开启他的拥军之路

今年已经82岁高龄的贾紫焰在南岸非常出名,其一是因为他自酿的桂花酒很香,其二是因为他坚持30多年拥军,从来都没有中断过。据南岸区民政部门不完全统计,30多年来贾紫焰老人为拥军,捐款达数百万元。正是因此,贾紫焰老人也获得了重庆市拥军优属先进个人、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重庆市慈善楷模等一系列的荣誉。

贾紫焰原来是南岸区峡口镇大田村村民。改革开放后,贾紫焰凭借自己多年养猪的经验办起了养猪场,大力发展生猪养殖,先后成为南岸区、重庆市的“养猪状元”。他常说:“作为农民,能够过上好日子,除了靠改革开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党的好政策,也离不开解放军保驾护航创造了安定发展的环境。”

“我年轻时很喜欢看电影,也曾有一个‘军人梦’,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实现。后来看到长春电影制片厂1964年上映的电影《英雄儿女》后,我被军人勇敢无畏的精神所折服,在这部电影的感召下,让我产生了拥军的念头。1989年,我的规模化养猪场得到很大的发展,也有了些积蓄,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于是产生了拥军的想法。”贾紫焰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人只顾挣钱,加上城市家庭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拥军不像以前那么踊跃了。“但是不把拥军工作做好,谁还愿意去当兵?我这样做,能起个带头作用,可以让更多人参与拥军活动。”

对于1989年头一次的拥军经历,贾紫焰至今记忆犹新。1989年春节前,贾紫焰随南岸区的拥军慰问团到驻地部队慰问,了解到当时由于肉食供应定量,官兵们正为过节包饺子的肉少而犯愁。回到家里,他越想越不是滋味,就和妻子商量给子弟兵送猪肉,得到家人大力支持。贾紫焰租来了一辆货车,打着“猪肉送到哪里去,送给亲人解放军”字样的旗子,给驻地部队送去了两头大肥猪。此后好些年,每逢元旦、春节等节日,贾紫焰都会给部队送去自家饲养的猪肉。即便市场猪肉俏销,自家猪肉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亲戚朋友劝他暂时把拥军的事缓一缓,贾紫焰仍然不为所动,他说:“生意可以少赚点,但拥军不能停。”

拥军37年捐款数百万元

所有财产做慈善不留给子女

从1989年开始走上拥军之路后,每年的八一建军节、春节等重要节日,贾紫焰都要带着各种慰问品和慰问金,到军营慰问驻地官兵。老人拥军有一句口头禅:“一年有三盼,八一送水果,元旦肉和菜,春节把年拜。”

在贾紫焰的办公桌上,记者发现了一本装订简单的“立功军人奖”记录册,那是贾紫焰从1994年起为南岸区籍现役立功军人颁发的奖项。37多年来,贾紫焰先后为490多名立功军人颁发奖金,累计金额上百万元。

一眨眼,37年过去了。据南岸区民政部门和区双拥办不完全统计,37年来贾紫焰老人为拥军,捐款达数百万元。贾紫焰变成了白发老人,但没变的是那份拥军情怀。对于老人的坚持,很多人不理解,说他傻,“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兵一茬茬地换,你这么拥军谁还记得你?”

“他们想得太多,我的心思很单纯,家里经济条件好了,就应该支持人民子弟兵。不然,挣钱还有啥意义?”贾紫焰谈到自己的金钱观时说,“钱是身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把钱留给子女,会滋生他们贪图享乐、不劳而获的苗头。”因此,老贾很早之前就已经和两个女儿、女婿摊过牌,“我的财产全部用于拥军和做慈善,你们就别想了。”

除了对女儿女婿“吝啬”,老贾对自己也不例外。年过八旬的老人,不缺钱财,却依旧住在上新街上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里。没有豪车、不买豪宅,他和老伴儿两人的生活依然快乐惬意。不在意钱财,老贾却很在意他多年来获得的各种荣誉,在他居住的老房子里,专门留了一个房间,珍藏着各类奖状、奖杯、证书、照片。对老人来说,这些东西是他一生最大的财富,也是他最珍视的东西。

在这间屋子的外墙上,老人还专门制作了一面拥军感言墙,上面记录着37年来他的拥军感悟:“有点钱莫去打麻将,用在拥军的刀口上”“今天过上好日子,不能忘了扛枪当兵的人”“多想好办法,做好拥军的事”“不做好双拥,哪个愿当子弟兵”“一路拥军一路情,要把精神传后人”……朴实的话语、真挚浓烈的情感让人动容。

培养拥军事业接班人

让双拥精神后继有人代代传

如今,贾紫焰已年逾八旬,但对于拥军事业,他一直在坚持,并希望寻找到感兴趣的后辈,一直继承下去。

前不久,老人和女儿女婿在家商量筹备今年的拥军活动,女婿刘西剑提出一个想法:“现在孩子们放暑假在家,成天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手机,还不如带他们到军营看看,感受子弟兵的精神面貌,让他们好好接受一下教育。”这个点子让贾紫焰豁然开朗:“对!拥军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树立崇军、爱军的思想。”于是,贾紫焰找到南岸区爱国拥军促进会的几个负责人一商量,决定今年首次征集10~20名“小小拥军志愿者”参加拥军活动,尝试培养“拥军下一代”。

消息通过南岸区爱国拥军促进会发布后,吸引了全市近百位孩子踊跃报名,经过一番严格的选拔,最终选出来自渝中区解放小学、龙门浩小学、江津双福四小、两江新区天宫殿小学等6所学校的12名孩子,作为“小小拥军志愿者”的代表,参加今年的拥军活动。

参观过军营之后,解放小学三年级学生尹天爱感叹道:“解放军叔叔用青春和热血践行着‘守卫家园’的誓言,为我们撑起了和平的天空。作为学生,我们深知岁月静好的背后,是你们的负重前行。你们的忠诚、勇敢与奉献,是我们永远的榜样。我们会把这份敬意化为动力,好好学习、强健体魄,争做能为国家贡献力量的人。”

目前,贾紫焰2022年倡导成立的“重庆市南岸区爱国拥军促进会”,从最开始的10名会员发展到68人,凝聚起一批爱国拥军企业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拥军事业。同时,贾紫焰还打算再发起成立一支“小小拥军志愿者”队伍,把自己坚持的拥军事业一直传承下去。贾紫焰很有信心地告诉记者:“不但我要拥军,还要教育子孙后代继续拥军,把双拥事业传承下去,后继有人。人多力量大,没多久,我们就能走出南岸,去关心慰问全市的子弟兵。”

记者手记

那颗跳动在岁月里的赤子心

贾紫焰老人用布满老茧的手抚过“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证书时,指腹在烫金大字上停顿了许久。阳光从老式木窗斜射进来,在他银白的发间流转,那些藏在皱纹里的故事,突然就有了温度。

1989年送猪肉的货车轱辘声,仿佛还在这间老屋里回响。“当时租车花了半个月收入,老伴却笑着说‘值’!”贾紫焰翻开那本泛黄的相册,年轻的自己站在军营门口,身旁战士们的笑脸和热情的拥抱弥漫着温暖。照片边角有处水渍,老人说那是当年战士们感动的泪,“他们敬礼时,我这庄稼汉突然明白,啥叫一家人”。

“小小拥军志愿者”参观荣誉室时,一学生指着一枚军功章问:“这是用鲜血换来的吗?”战士点头的瞬间,我看见老人悄悄抹了把眼睛。他办公桌上的“立功军人奖”记录册里,夹着张褪色的便签,是位退伍兵写的:“贾大爷,您送的猪肉香,让我记了一辈子军营暖。”

临别时老人送我一瓶自酿的桂花酒,瓶身贴着“拥军专用”的手写标签。“这酒窖藏了十年,就像咱军民情,越久越浓。”他说这话时,窗外的蝉鸣突然静了,只有墙上那句“不做好双拥,哪个愿当子弟兵”的感言,在空气里轻轻震颤。

回程路上,车载电台正播《英雄儿女》的主题曲。我忽然懂得,老人三十七年如一日的奔波,从来不是简单的慰问,而是用最朴素的行动,守护着一个民族最珍贵的精神坐标。那些西瓜里的甜,猪肉里的香,终究会变成种子,在更多人心里长出信仰的模样。

上游财经-重庆晨报记者 杨新宇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