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1人来自重庆,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今年刚刚保研”
版次:006 2025年07月25日
红圈处为遇难学生跌落的位置(模拟图) 新华社视频截图
7月23日,东北大学6名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在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参观学习,于浮选槽上方格栅板平台观摩浮选工艺时,格栅板突然整体脱落,6名学生及1名带队教师瞬间坠入充满黏稠矿浆的浮选槽。经全力施救,6名学生被救出后,经医护人员确认已溺亡。另有1名老师坠落半空后被救,受伤。事故发生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政府已成立由市应急管理局牵头,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内蒙古局、教育厅、公安厅及东北大学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提级调查。
浮选生产实习是必修课
记者从呼伦贝尔市7·23事故应急指挥部了解到,浮选生产实习是东北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培养方案规定为2个学分,课程的性质为必修,在暑期组织实施。此次学校组织的是矿物加工工程2022级本科生,生产实习的时间是两周,其中现场实习的时间为一周,参加现场学习的学生共51人,教师4人。
坠落在半空中的老师获救
7月21日,55名师生乘坐火车抵达这里,当天下午,企业对师生进行了安全教育的培训。7月22日至23日,师生在企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在厂区进行参观学习。7月23日上午10时20分左右,师生在参观浮选车间时发生了坠落事故,在听到有学生呼喊“有人掉入浮选槽”之后,现场工作人员立即按下了浮选机的急停开关,同时也用对讲机呼叫工友前来救援,通知中控室停车,同时疏散师生撤离到安全位置。
在此期间工作人员还发现了坠落在半空中的老师,第一时间实施了救援。10时58分,公司的矿山应急小队抵达现场,12时01分,第一名坠落人员被救出,12时40分,最后一名人员被救出。坠落人员被救出后第一时间送往当地的医院进行抢救,但是经过医护人员确认已经溺亡,6名遇难的大学生年龄20到22周岁。
浮选车间的李春爽介绍说,浮选槽PH值在8到9左右,温度在三四十度左右,不存在强酸、强碱和高温的状况。坠落的地点格栅板为钢制结构,尺寸在1m×2.6m左右,距离浮选液面的高度大约是在2米左右。
3人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7月24日下午,记者从东北大学相关工作人员处获得了一份最新的事故情况调查通报。通报显示,已初步查明的事故直接原因是浮选槽上方钢格栅板一侧固定角钢焊缝存在陈旧性裂纹,当日受集中载荷后瞬间断裂,导致整块格栅板翻转脱落。据悉,格栅板是安装在浮选槽等设备上方或通道等处的金属网格板,起承载、防护隔离等效果,防止人员或物体直接坠入下方的设备或空间。
事故调查组发现,涉事企业2月份虽对格栅板进行过一次“局部更换”,但未对全部焊缝做无损检测;事发平台日常承载标识缺失,未限定同时站立人数;学校与企业签署的《教学实习安全协议》未明确现场监护、限员和应急流程。
目前,涉事车间全线停产整顿;企业分管安全副总经理、车间主任、当日监护人员3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东北大学已启动校内问责,暂停所有赴矿山现场实习,并成立家属善后专班;企业与学校已同6名遇难学生家属全部取得联系,正依照《工伤保险条例》及《生产安全事故赔偿办法》协商赔偿。
接下来,调查组还将完成现场勘查、资料封存、人员问询,形成技术鉴定和管理责任报告,并公布最终调查报告及追责名单。
新闻纵深
毕业校友:
每年都有实习安排 “现场工艺实习”并不上手,以参观为主
一位从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毕业的校友介绍,东北大学作为老牌的工科院校,对工科专业的学生每年都会安排实习机会,“一般实习均会放在假期,由学校或学院安排,分批次、分人员组织学生去厂内实习。”非毕业年级学生参与的实习,一般称之为“现场工艺实习”,其目的是给毕业设计作准备,“实习前都是专业课学习,纯书本内容,而实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把书本的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等实习结束后,指导老师再按照参访的情况给学生布置课题,学生出报告和设计方案。”
专业人士:
格栅板方便清洁和透气 为方便更换并不固定
王工毕业于东北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具有26年从业经验,并曾于近年实地考察过涉事企业。
谈及事故中涉及的关键设施——操作平台的格栅板,王工介绍了其设计初衷:“这种铁质格栅板(类似下水道盖板)铺设在操作平台上,主要目的就是方便清洁和透气。”他强调,“工人巡检或操作时,鞋底难免携带泥土或矿物碎屑。在格栅板上,这些杂物可以直接通过缝隙掉落下去,省去了在实心平台上反复清扫的麻烦,提高了效率。为方便更换,并不固定。”
槽内并非清水
冲击力可能致人瞬间昏迷
王工说,“现代化大型浮选厂常采用多层厂房设计。粗选和扫选通常在底层进行,而精选环节,尤其是使用高大的‘浮选柱’设备时,其操作平台往往设在二层甚至更高。矿浆通过管道在不同工序间自流。”
6名学生不幸直接坠入了底层的浮选槽。槽内并非清水,而是由磨细的矿石、大量水(约1吨矿配3立方米水)以及浮选药剂混合而成的、黏稠如水泥浆的矿浆。从几米高度坠落,冲击力很可能导致人员瞬间昏迷或重伤,失去自救能力。加上槽内强力搅拌器(类似大型螺旋桨)的运转和黏稠浆体的阻碍,最终导致了溺亡。
高校教师:
高清摄像头替代人工观察 可以部分实现还需继续攻关
那么,工厂是否可以实现利用高清摄像头、传感器和AI图像识别技术替代人工近距离观察?一位相关领域的高校教师指出,“少人化”甚至“无人化”是目前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尽管已经可以部分实现,但智能化不能取代现场观察。记者检索公开资料发现,由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推出的《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发展报告》综合报告指出,矿物加工行业生产的特点使其完全实现智能化存在较大挑战,目前国际上智能采矿已经实现,但是对于矿物加工行业,仅仅是可以实现较高程度的装备自动化,全流程的智能控制还需要进一步攻关。
新闻关注
“1人来自重庆,今年刚保研”
记者多方核实,其中一名遇难男生来自重庆,叫刘林(化名)。
一名女生告诉记者,刘林是其堂哥,来自重庆,今年刚刚保研;堂哥非常优秀,很懂事,也很贴心,“他是我们村的第一个大学生,还考上了985”。
另一名女生告诉记者,刘林是其表哥。她和表哥的聊天记录停留在6月27日21时25分,她考上了理想的高中,表哥表扬她“厉害厉害”。刘林的朋友圈设置了三天可见,唯一一条置顶动态发布于2024年1月9日19时55分,这是一张城市的照片,冒着白烟的烟囱,大大的停车场,城市笼罩在泛黄的微光中,他说“天气很好,心情很糟”。
记者在东北大学官网查询发现,刘林曾经在东北大学黄金学院“黄金班”(中国黄金-东北大学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班)开班式上,作为学生代表发表讲话。
刘林老家的村干部称,他是一个很优秀的孩子,家里的大人已经赶过去了,很悲伤。
相关评论
暑期社会实践
安全链条岂能断裂
本是求知探索的旅程,却骤然成为六条年轻生命的终点。东北大学6名学生在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参观学习浮选工艺过程中,因格栅板脱落坠入浮选槽丧失生命。
真相的追问刻不容缓。浮选槽作为选矿厂的核心区域,其上方格栅板为何会在学生参观时突然脱落?是年久失修未被察觉,还是安装时已埋下隐患?一个承载生产重任的厂区,其日常安全巡检与设备维护是否到位?这些锥心之问,必须得到彻查与解答。
这起惨剧也为所有学校的社会实践安全敲响了一记警钟。暑期实践本是课堂延伸,校方在组织学生进入工矿企业等复杂环境前,如何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是否就参观路线、防护措施及应急预案进行了周密排查与演练?当学生踏出校门,学校监护责任与安全保障链条更需无缝衔接,任何一环的断裂,都可能付出血的代价。
生命没有演习,安全岂容试错。暑期社会实践正在广泛开展,各地高校亟须以此为鉴,把“安全第一”由口号熔铸为行动铁律。从企业安全资质的严格审核,到防护装备的强制配备;从危险区域的明确警示,到应急预案的反复推演、实操训练,每一个环节都需严丝合缝,严格把关。
安全问题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当下暑期研学活动正在开展,各地各单位组织过程中务必吸取此事教训,强化系统性安全意识,让悲剧不再重演。
据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华商报、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