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皮”的葡萄梦

版次:010    2025年07月25日

□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张平念

村里的“葡萄皮”种生态葡萄出名了,在抖音里我也经常刷到他的视频。那一次,他正在搞网上直播带货,黝黑皮肤的他蹲在葡萄架下,草帽檐压得很低,露出的半截下巴还沾着紫黑的果汁,手里捏着颗裂开的夏黑,对着镜头咧开嘴笑:“‘葡萄皮’的葡萄熟了哦,抿抿甜。你们看这皮多薄,轻轻一咬就脆……”

觉得这个“葡萄皮”有故事,也很有意思,于是决定抽时间去拜访。

正值盛夏七月,葡萄藤在烈日下摊开浓绿手掌,像欢迎我的到来,蝉鸣裹着热浪钻进藤蔓深处,空气里飘着发酵味的果香。“葡萄皮”正在果园入口的棚架下分拣葡萄,着无袖短褂,露出晒成麦色的胳膊,指头翻动着,飞快地把串上的小粒、坏粒摘下来。听见我的招呼声,他抬头时眼里发出亮晶晶的光,不知是阳光的折射还是汗水的反射,整个人都湿漉漉的。之前从微信得到大致印象,他有点惊奇,用手抹了一把汗:“这么大的太阳,你真的来了?”

我暗想,我偶尔顶顶烈日都遭不住,你倒是巴不得天天大太阳,太阳越大还越高兴,这预示今年的葡萄会更甜,价钱也会更高。

大家都叫他“葡萄皮”,但为啥叫“葡萄皮”,很多人却不知,包括邻居们。他讲起了这个小名的来历。小时候他家经济不宽裕,很多东西都没吃过。一次走亲戚,主人家桌上有一串葡萄,他揪了一颗往嘴里塞,连皮带肉嚼得咯吱响,越吃越有味,后来连别人吐出的葡萄皮都塞进嘴。大人戏问葡萄皮好吃吗?他含糊不清地说:“甜!皮皮也甜!”大人笑得不行,当场就叫他“葡萄皮”,慢慢地,这个小名就传开了。

长大后他发誓,一定要自己种葡萄,天天吃,吃个够。

“葡萄皮”不善言谈,人长得憨,表情更木讷。其实他在做生态农产品上精得很,脑瓜比其他人转得快。那年村旁修高速公路,挖掘机凿山洞掏出碎石泥巴堆在荒山野岭,很不被人看好。他却找到村里,包下了这块黄土坡。有人笑他,“鸟不拉屎的地方能种出个啥?”他不答,默默在黄土坡扎了根。

创业初期,每天天蒙蒙亮,“葡萄皮”的锄头就已挖进了乱土堆里。“咚咚咚”一声声闷响,震得他虎口发麻,碎石溅起来,经常砸到身上。

第一串葡萄成熟时,他站在架下兴奋得不敢伸手。黑色、紫色、紫红色的果实饱满得快要裂开,白霜被指尖一碰就是一道痕,枝条在支架上微微颤动。风从葡萄架间穿过去,叶叶相碰发出细碎的响,混着远处山涧的流水声,像一曲只有他能听懂的歌。

没人知道他种葡萄的手艺从哪儿学来的,只知道那些年他在外面打工。其实,那些年“葡萄皮”就在葡萄园打工,学到一手好技艺。

“葡萄皮”种出的葡萄,味道好且环保,慢慢地被更多人接受和喜爱。他的园子里成熟的葡萄,有一种被太阳挤干水分、呈现果糖甘香的味道,他运用最新大棚技术,彻底让葡萄叶、葡萄果与酸雨、农药化肥说“拜拜”。

南方六月的酷热天就是葡萄的采摘季,“葡萄皮”的环保生态葡萄早已声名远播。“蜜莉”“夏黑”“巨峰”“南太湖”“醉金香”等时令品种,像打扮漂亮的女演员陆续登场。开车来葡萄园的,玩起了“采摘旅游”;没时间来采摘的,动动手指便实现网上购买;就连顺道的,也可“蹭”一串免费的爽口葡萄尝尝。网上订单如雪片般飞来,一些单位还把其作为馈赠佳品。

大家后来才知晓“葡萄皮”的大智慧:那一片葡萄园,30度的斜坡,沥水不会烂根;当西晒,葡萄长得又大又甜;穿衣套袋,果相好比大姑娘的脸,气色圆润晶亮。这种条件下种出的葡萄,不好吃才怪。

寒露的露水刚在葡萄藤蔓间凝成细碎的银,霜降的风就带着清冽的凉意,漫过果园的土地了。“葡萄皮”知道该为葡萄园“加餐”了。他来不及享受丰收的喜悦,就带着七八个村民,往土里一挑挑施农家肥。有种植专业户笑他:“葡萄皮,化肥农药便宜又方便,为啥不用?”他只回复说“我晓得”。他晓得的是,种葡萄也要种良心,现在多一点辛苦,才能收获更多硕果。

从十里八乡拉来的牛羊猪粪,便是葡萄藤壮叶绿、硕果累累的底蕴。它们在泥土里慢慢舒展,等待第二次发酵,一点点渗进果树的根须里。那些沉睡的根,悄悄吮吸了这份滋养,来年才能结出满藤甜香的环保生态葡萄。

“酒好也怕巷子深”。后来“葡萄皮”拜师学艺玩起了抖音,用新媒体推销自己的环保生态农产品。评论区总有人问:“葡萄皮,你的葡萄甜不甜?”他从不直接答,只举着手机绕着葡萄藤转:“你闻这藤叶的味儿,都带点草香哈,结出来的果子还能差?”

回到家,从包里拿出颗葡萄,果皮上还带着淡白的果粉,忽然明白他为什么叫“葡萄皮”了。那些被忽略的、不起眼的部分,恰恰藏着本真——就像这个天天守着果园、躬身劳作的黑瘦男人,在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任由时光慢慢沉淀出甜果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