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2 2025年07月25日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必佳
每个孩子的心脏里都曾有一扇“门”,医学上叫卵圆孔。这扇门在胎儿时期至关重要——孩子在妈妈肚子里时,肺部还没开始工作,血液需要通过这扇门绕开肺循环,直接为身体供氧。出生后,随着第一声啼哭,肺部张开,这扇门就完成了使命,逐渐闭合。但大约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人这扇门没能完全关上,遇到这个情况家长朋友你千万别慌。
微创封堵术帮孩子“关上门”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扇未紧闭的门会一辈子风平浪静。但极少数情况下,它会成为健康隐患的“漏洞”。比如当孩子剧烈咳嗽、憋气,和潜水时,右心房的压力突然升高,一些本不该进入体循环的物质可能偷偷穿过这扇门,顺着血流冲进大脑,引发中风。
卵圆孔的常规检查就像隔着毛玻璃看心脏,很难看清这条细缝。要精准诊断,需要更“深入”的方法:一是经食道超声。像做胃镜一样,把探头从喉咙伸到心脏后方,连0.1毫米的缝隙都能看清;二是发泡实验。往血管里注射震荡过的生理盐水,用超声波看有没有气泡穿过缝隙溜进大脑——如果有,说明这扇门确实没关严。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卵圆孔未闭就像脸上的痣,不需要处理,定期复查就好。但如果有过中风病史,或者缝隙特别宽、合并房间隔瘤,我们会建议“关上门”。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微创封堵术:从大腿根部穿一根细管到心脏,把镍钛合金制成的封堵器像小伞一样撑开,堵住缝隙。手术全程不到1小时,第二天就能下床,能降低80%的中风复发风险。
当然,也有些孩子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或者用抗凝药控制高凝状态。但药物不是万能钥匙,比如对于潜水运动员、健身爱好者,可能需要更积极地干预——因为憋气、举铁会让心脏压力骤增,增加“偷渡”风险。
生活中的“不要”与“要”
1.不要恐慌:卵圆孔未闭不是心脏病,绝大多数人不会受到影响;
2.要警惕异常信号:如果孩子突然手脚无力、说话不清,哪怕很快恢复,也应检查心脏和脑血管;
3.不要盲目禁止运动:不能因噎废食,忽视了身体的运动锻炼,但深潜、举重这类需要憋气的活动要谨慎;
4.要定期复查:每年也建议做一次心脏超声,观察缝隙是否变化;
5.不要轻信偏方:网上流传的“拍打疗法”“草药闭合术”纯属谣言,不及时就医,可能耽误病情。
作为医生,我们理解家长的焦虑。但医学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而是权衡利弊的辩证题。若您的孩子查出这个问题,请记住三点:信任医生:治疗方案因人而异;相信科学:不要被网络谣言带偏节奏;保持观察:健康是场马拉松,定期复查比突击治疗更重要。医学的进步,正让越来越多“隐秘的威胁”无处藏身。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是用知识和理性,为孩子筑起第一道健康防线。
■专家点评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陈林
文章将复杂的医学概念转化为“心脏里的小门”等生动比喻,既保证了专业性,又便于普通家长理解。总体而言,这是一篇兼具科学性、可读性和人文温度的优质医学科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