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去看外公,他每次都会讲当兵打鬼子的故事 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记忆依旧如电影在脑海中回放

外公是个通信兵

版次:009    2025年08月01日

老年的外公

□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黄裕涛

外公去世三十多年了,留在我记忆深处的,就是他曾经是个通信兵。

读小学时,每次跟着妈妈去看望外公,他都会给我讲当年他参军的往事,以及打鬼子的故事。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记忆片段依旧像电影在脑海中回放一样,清晰若在眼前。

1

从“壮丁”到通信兵

1912年,外公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永乐镇的一个大家族。早年家势衰微,时局动荡不安,外公一大家人在农村勉强维持生活。由于土地兼并,水灾、旱灾等连年不断,外公的父母为了膝下六个子女能够存活下来,拼命在地里干活养家,因长期营养不良,不到50岁就相继病逝。不久,外公的两个哥哥也去外地谋生,外公就过起了流浪的生活。

就在外公不知所措的时候,一天夜里,家里突然来了几个不速之客,说是政府可以帮外公一家解决两个人的生计问题,由于家里只剩几个妇女和外公一个男性,外公只能跟着来人走了。

外公告诉我,他后来才知道,那就是“抓壮丁”。从此,外公走上了当兵的道路。那年外公25岁,身材单薄瘦小的外公无法选择命运,只能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

被“抓壮丁”的那天夜里,不知走了多久的时间,外公一行才到达壮丁营。外公说他头脑昏沉沉的,走了很长的路,又坐了很久的车,还没来得及休息,就被人强迫着开始接受军事训练,还听说一个月后队伍就要开赴前线。

本以为可以解决生计问题了,哪知壮丁营里依旧吃不饱、穿不暖,还要经常遭受教官的随意打骂、侮辱和克扣。外公实在受不了,一次借外出训练的机会他逃跑了。外公说自己连天连夜走了差不多半个月,后来在湖南遇上了共产党的游击队,并加入了队伍,结束了他在国民党部队当兵不足一月的短暂经历。外公说,到了游击队后,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心也总算安定了下来。游击队安排他当了通信兵,其间还当过一段时间的吹号兵,后来就专门负责送信。从此,外公的足迹遍及湖南、湖北、安徽、四川、陕西等地。

2

每天要赶几十里山路

通信兵是啥子,年幼的我当时一无所知。后来学了历史,大致有了一些了解。1930年12月底,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龙冈战斗中,缴获了一部电台。电台只能接收不能发送,我们党就靠着这半部电台,种下了中央苏区通信兵的红色种子。

外公说,送信看起来是个简单的小事,但却事关重大。组织找他谈话时,认为他具备优秀通信兵的三个基本条件:对党忠诚,反应快速,脚力健硕、个子矮小不起眼。并告诉他,信件就是先机,时间就是生命,保密就是保命,这是通信兵最根本的信条。外公反复默记,将其牢牢地刻在心间。为了完成组织交办的任务,把秘密信件尽早平安送达,在那个交通落后、通讯落后的年代,每次出任务,外公每天差不多要赶几十里的山路。没有马骑,只能靠步行。

当时的我听着外公讲这些故事,惊讶地瞪大了双眼,心想:天啦,我走了不到5公里来看望外公就累得快趴下了,几十公里山路那得走多久啊?

3

送信路上遭遇鬼子

外公说,他当了十几年兵,一生遭遇过两次惊险事件。

外公这样一说,我顿时眼巴巴地期待着,两眼放着光彩。我双肘靠着外公双膝,把脖子仰到了极限,说:“外公,快点,你快点讲嘛!”我知道,外公的经历可比我看小人书惊心动魄多了。外公躺在竹椅上,缓缓地摇着蒲扇,笑眯眯地看着我,不紧不慢地说:“好,好,外公这就讲给你听!”

外公说,有一次他接到紧急任务,要将秘密信件送往另一支抗日武装队伍,远在百里之外。外公不敢耽搁,藏好信件后,便沿着崎岖山路,向目的地飞奔而去。途经一个村庄时,正好遇上日本鬼子扫荡,这可是一条必经之路,怎么办?外公经过一番细心侦察,发现鬼子并不多。正当他准备绕道而行时,听见院子里传来惨叫声,然后是一阵狗鸣。

外公不敢逗留,想趁机走人。不巧,刚一转身就见一个鬼子从大院里走了出来。外公赶紧转身藏起来,听着脚步声渐渐走远,正准备起身离开,突然发觉后面又有动静。这下没办法躲了,外公只得一闪身倚在一棵碗口粗的梧桐树后面。鬼子越走越近,眼看马上就要暴露,可那倒霉的鬼子却在粪池边摔了个狗啃屎,身上的刺刀也掉落在地,外公抓住时机冲了过去,死力扭住鬼子的脖颈,见其渐渐不再挣扎,然后顺势将其推进粪池。外公不敢恋战,刺刀也没捡,迅速脱身了,最后及时把信件安全送到了目的地。

当我听到外公说“鬼子正在靠近”时,我的心简直都快提到嗓子眼儿了。听到鬼子在粪坑边摔了个狗啃屎,我又高兴得哈哈大笑起来。

还有一次,外公随部队转战湖北。一次送信途中,与两个掉队的鬼子在山路上意外撞上了。正当鬼子上下打量外公时,担心鬼子上来搜身,导致信件泄露的外公决定先发制人,于是猛然向鬼子发起攻击。其中一个鬼子被外公击中太阳穴,倒地晕了过去。外公担心鬼子开枪引来同伙,一脚踢中另一个鬼子的裆部,鬼子痛得哇哇大叫直不起身。外公不敢松懈,紧接着又飞起一脚,鬼子一个踉跄,向河边扑去。外公捡起一块石头砸向鬼子后背,鬼子失足跌下河边山岩。就在这时,外公听见枪声,一串子弹从耳边呼啸而过,一群鬼子正在向他射击。外公来不及多想,纵身一跃跳进了十几米落差的河里。时值寒冬,河水冰冷刺骨,尽管多处受伤,几经周折的外公最终还是将信件安全送到目的地,顺利完成了任务。

每次听外公讲故事,我都会沉浸在那些险象环生的惊险情节里,替他捏一把汗。外公笑着说,他当时才真的捏一把汗呢:“受点伤是小事,河水冷也是小事,就怕信件没有及时送达,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4

外公外婆战争年代相遇

当然,外公不只是讲打鬼子的经历,还会给我讲送信过程中的其他趣事。其中让我难忘的,就是外公与外婆的相遇。

外公32岁那年,在一次送信的返回途中,因枪伤感染,再加上患有重感冒,晕倒在路途中,巧遇赶集回家的外婆和家人将其扶回家里,心急火燎地施救。外公醒来后,得知是当地林氏一家人救了自己的性命,十分感激。交谈过程中,外公发现外婆一家人也是老实本分的农民,就安心在外婆家养了十几天伤。其间,外婆得知外公是一名出色的通信兵,十分仰慕,心生情愫。外婆悉心照料外公,为了给外公增加营养,外婆还把家里仅剩的一只老母鸡杀了炖给外公补身子。外婆一家人的救命之恩,让外公心存感激。

外公康复后,外婆也追随外公踏上了革命道路。那些年生活颠沛流离,外婆也吃了不少苦头,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外公被组织上安排回原籍供销社当了领导,外婆也回到外公老家仪陇县永乐镇工作。二老退休后,住进了政府安排的住房,过上了安宁而幸福的晚年生活。直到1991年前后,外公、外婆相继去世。

小学毕业后,我随父母迁居到远在数百里之外的荣昌生活。后来外公、外婆去世,我因故没能送二老最后一程,这也成为我人生中的一大憾事。每每想起外公给我讲的有关他的那些故事,细节记忆犹新,恍若就在眼前;每每想起外婆给我拿糖果、买新衣,鼻子就会有些酸楚,眼睛一片蒙眬。

外公走了,但他始终如一的共产主义信仰一直鼓舞着我、激励着我,他对党忠诚、吃苦耐劳、爱憎分明、英勇顽强、乐观豁达的精神,也将伴随我的一生。

每年的抗战胜利纪念日,我的内心总会泛起涟漪,默默重拾那段久远的记忆,去撒播一串不朽的信念。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