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逝的宾化砦

版次:010    2025年08月01日

□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余道勇

去年12月,我们走访位于金佛山香炉峰下的官地村,探寻传说中的宾化砦。因雨雾天气,经村民指点,唯有遥望山谷中那一片洼地,却无法靠近。

官地,真是官府所在地么?查阅了大量相关史料后,我们带着疑问再次探访官地,去寻找那片被村民指为古宾化砦或古宾化县衙的山谷。这一次,村里已提前安排人员砍出了一条通往宾化砦遗址地的山路,才得以从山间小路穿越荆棘和树林,到达那片被称为古宾化砦的地方。

到达官地村时,已是上午10点左右。村委会特意安排了一位今年76岁的村民吴珍玉陪同我们一起前往。吴珍玉老人已年逾古稀,对宾化砦的传说储存着丰富的记忆。

吴大爷拿着砍刀在前面带路,我们跟在身后。他时不时提醒我们小心路滑,用砍刀削去挡路的芭茅和荆棘,还给我们讲他小时候的故事。经他描述,我们的脑中勾勒出这样一幅图景:山谷中一片废墟,虽杂草丛生,但仍可看到砖瓦残痕。《南川县志·古迹》记载:官地“其地颇多疑迹,山足溪边石壁近水处,旧刻有“李光吉”三字,二十余年前居人犹见之,今为沙壅……其对岸流水崖杨氏宅畔,锄土曾得甕碟、墨砚等器,碟面亦有李光吉字。”念及此,兴奋不已:我们会有所发现吗?

李光吉是谁呢?宾化砦与李光吉又有怎样的关系?史料中藏有答案。

这要从唐代以前说起。自汉至唐,西南地区的原住民被称为西南夷或西南蛮,其中一支称为渝州蛮或南平僚(亦称南川僚),生活在今重庆南部金佛山一带。《宋史·蛮夷·渝州蛮》记载:“渝州蛮者,古板楯七姓蛮,唐南平獠也。”板楯蛮是汉代的称呼。史料记载,板楯蛮在汉初被汉高祖刘邦征召平定三秦地区叛乱,因有功而赐七姓,称七姓蛮。又因其以木板作盾,故称板楯蛮。到唐代,称之为南平僚(南川僚),到宋代则称为渝州蛮。

北宋初期,天下初平,但西南地区的渝州蛮仍有部分部族不服朝廷管治。当时,金佛山周边地区住着上万户僚人,宋朝为加强管治,将他们分为熟僚和生僚。熟僚就是接受中央政权管治的僚人,生僚则是仍居住在山洞或树顶的、没被教化的僚人。《资治通鉴》载:“境上内附者谓之熟獠。”“近边者为熟獠,远者为生獠。”

那时的南川,仍称为“宾化县”。《太平寰宇记》载:宾化县“县民并是夷獠,露顶跣足,不识州县,不会文法,与诸县户口不同。”既然宾化县僚人与众不同,不识州县,不会文法,到了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北宋朝廷干脆就把宾化县给撤掉了,降格为宾化砦,实行“僚人治僚”政策,于是,一些有势力的家族便开始控制这个地区,成为首领或头人。

再说李光吉。李光吉是当时在僚人部族中有一定名望和势力的熟僚,是僚人部落首领或头人。与李光吉家族有相同地位和势力的还有梁承秀、王衮部族。三家联手,控制了现重庆南部山区,包括现在的綦江、万盛等地区,并合谋冒充生僚造反,对边民进行抢劫,一旦官军来了,便跑到深山里躲起来。他们“筑城堡,缮器甲,远近患之。”这已不是抢劫,而是“揭竿而起”与朝廷对抗。

北宋统一后,岂能允许几个僚人大家族胡作非为。于是朝廷派大军前往剿灭,李光吉、梁承秀、王衮被“荡平三族,以其地赋民”。这已是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的事。李光吉等三族被灭掉后,他所据守的宾化砦辖区便恢复了隆化县(现南川古名)之名。几年后,宋朝廷在铜佛坝(现綦江赶水)建立南平军,治理该地区。从皇祐五年(1053年)撤掉宾化县降为宾化砦,到熙宁三年(1070年)恢复宾化县治,十七年时间,宾化砦实际上成为当时金佛山地区的最高官府,即是现在所称的“官地”。

吴珍玉老人带着我们穿过一片荒坡,走进深山老林。此时,我心中的期待感越发强烈:宾化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所在?

我很奇怪,九百多年过去了,这里的居民早已不是古僚人后裔,而是湖广填川而来,但他们为何会口口相传到现在?50多岁的村民陈明中住在黄土坎,离宾化砦不到一里路。他说,他自小就听老辈子们讲,那一片林子就是古宾化县老县衙,大门正对着的一座山峰就是白金山,山上有一座寺庙叫白金寺。县衙官老爷升堂断案,大喝一声升堂,对面的山峰上便会传来回声。现在,白金寺已毁,白金山上则建起了露营避暑基地。

我们走过大约弯弯曲曲一公里左右的山路,来到一片林子,吴珍玉老人说,“官地”就是这里了。我心目中的想象,一下子被眼前的现实击碎:一片人工种植的山林洼地,面积不大,约十几亩,两侧各是一道并不高的山脊,背后是高山,名叫双寨子,像一把深深的靠背椅子。面向西北,山谷开阔。如果这里是县衙,西北方向应该是大门的朝向。所以,这个衙门与众不同,它不是坐北朝南,而是依势而建,坐东南朝西北。

我想得太简单了,竟希望能发现九百多年前的蛛丝马迹。比它晚两百多年的南宋龙崖城,现在都掩埋在近两米深的土层中。何况宾化砦近几十年更是经历了退耕还林的人为改造。吴珍玉老人说,他小时候,这里就已被改造成了水田,当时人们靠着锄头和双手清理瓦砾,硬是把这里刨成了田地,种上了粮食。后来田地没人种了,又改种了树,成了现在的一片林子。如果想从中获得一些痕迹,除非掘地三尺。

远逝的宾化砦,如历史星空中的一颗浮尘,在浩瀚宇宙中沉浮飘忽,我们该如何去寻找它的踪迹,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只是,不管是古僚夷部落,还是现在的人们,最珍惜的是平和、安宁的生活。能够把这些古老的故事、神秘的传说作为饭后谈资,也是一种幸福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