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1 2025年08月04日
□洪德斌
一个人只要心中亮着灯,即便眼前暗淡无光,生活也可以阳光灿烂。这是舒展给我的启示。
舒展五十多岁,是一位盲人作家。一说到盲人,我就会想到《二泉映月》,想到阿炳以及他脸上挂着的忧郁。但舒展不同,他性格爽朗,声音洪亮,脸上总是洋溢着微笑。
与舒展在区作协相识,久了,渐渐就知道了他的一些往事。他自幼酷爱文学,初中毕业后辍学回乡,繁重的农事劳动之余,如饥似渴地阅读文学书籍,醉心于文学创作,并萌生出一个作家梦。为了逐梦,他曾动员父亲卖掉家中牯牛,凑足学费,远赴西安参加文学创作培训班。他天生弱视,长期的阅读和写作,使他的眼疾逐渐加重。父母忧虑,千方百计阻拦他,他却偷偷把电灯拉进被窝里读写。无奈之下,父母一狠心,将他创作的几大包文稿付之一炬。他心痛至极,但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三十多岁,一场感冒,导致他的眼睛彻底失明,生活一下子坠入黑暗和困顿之中。他开了一家盲人按摩店维持生计,但他对文学的热爱仍痴心不改。
失明之后,他是如何创作的呢?当我向他问起这样的问题时,他毫不避讳,反而一说就停不下来。眼睛失明之初,不能写字,他心中焦急。妹妹善解人意,主动做了他的“眼睛”。他一旦有了灵感,就用嘴巴说出来,妹妹则用笔记下来。可妹妹也不能整天陪在身边,如果妹妹上班去了,灵感一来,便没人帮他记。待妹妹下班回来,再想记,却早已忘干净了。为此,他很苦恼。
后来,经人支招,他买了一部小灵通。灵感来时,他一边说,一边用小灵通录下来。那时,他常给区文联主席戚万凯主编的《巴南文艺》投稿。他投稿的方式很特别,先给戚主席打电话,电话接通后,再打开小灵通将先前录好的作品,听一句,对着电话念一句,电话那头的戚主席则耐心记录,并随时提问是哪个字,要不要提行等。待一篇文章或一首诗全部记下来了,戚主席再复述一遍,以防记错。无误后,他俩又一起商量如何修改。
这种投稿方式持续了十多年。每每谈起这些往事,舒展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舒展说:“如此投稿,于我,实属无奈,于戚主席,则是不厌其烦的宽厚之举。”舒展懂得感恩,一直把戚主席视为文学路上的恩人,呵护文学梦想的仁者。
如今,手机有了语音提示功能,舒展手持一部手机,不需别人的帮忙,就可独自创作,方便多了。我曾见过他用手机写作,打开文档,一个字一个字地打,再根据语音提示,一个字一个字地选,选错了,还要删除或撤回。短短十几个字的一句话,常人只需几秒,他却要花四分钟。我不禁感叹,舒展却十分满意。近年来,他在《脊梁》等报刊发表的几万字作品,还有约十万字未发表的作品,都是这么打出来的。难以想象,这需要付出多少时间和汗水,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支撑!
一路走来,舒展不以为苦,还乐在其中。他说,文学不仅给了他梦想,更成为他心中的一盏灯,他用四十多年的时光,点亮这盏灯,守护这盏灯。这盏灯照亮心灵,照亮他前行的路,也让他在黑暗之中“看见”生活的斑斓多姿。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南区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