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5年08月04日
□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胡卫民
小铜梁山的位置在今天的哪里,迄今仍是一个未解开的谜团。
自古一县之名皆以辖区内的某座名山、名江、名寺或名人而得,这也是一种不成文的惯例。例如,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武隆县(今武隆区)以境内有名山武龙(隆)山而得名”。而据1991年版《铜梁县志》记载:“铜梁县(今铜梁区)以境内有小铜梁山而得名。”
史料记载的“小铜梁山”在今合川区与潼南区交界处,民间有把合川区以南五里地的铜梁洞称“铜梁山”之说,山上有座二仙观。铜梁区文管所原所长叶作富认为,今合川以西的山叫“大铜梁山”,而合川以南的山叫“小铜梁山”。铜梁文史研究者彭强则曾一度把今铜梁区维新镇与潼南区田家镇交界的城门洞坡那座山叫“小铜梁山”。也有的研究者通过长年累月的考证,得出“小铜梁山”可能在今铜梁区二坪镇至今铜梁城之间。更多的文史研究者认为,“小铜梁山”在今潼南区柏梓镇或太安灌坝一带,此山的位置应没有逾过柏梓河的南岸(即右岸)。
为一座山的位置究竟在何方而引发几代人前赴后继的探索,在渝西地方史和考古史上实属罕见。
随着研究的推进,近年来又有文史研究者认为,潼南区柏梓镇境内的朝阳山也称“小铜梁山”;也有人认为帽巾山古称“小铜梁山”;也有文史研究者认为合州(今合川)与遂州(今遂宁)交界的青石山(界山)疑似“小铜梁山”。因为它处在合州管辖区域与遂州或遂宁县的交界地带。
潼南区地方史研究会会长杨昌庆对此课题已关注多年,作为渝西地方史研究的资深人士,他持“小铜梁山”疑似在柏梓镇郭坡村境内、距朝阳山10公里左右”的说法。他在《铜梁置县潼南境域史》一文中写道:据康乾时期《大清一统志》“重庆府——附重庆府图所标明,合川之北有纯阳山,向西延伸为龙多山、青石山,再西为小铜梁山、望多山接遂宁县界。”究竟是不是朝阳山或前面提到的某座山呢?还有待进一步综合考证。
原来认为“小铜梁山”在别处的彭强又有新发现,他综合自己与各方考证认为,“小铜梁山”在普州(今安岳县)安居县(俗称上安居)与合州铜梁交界的奴鸡山,或此山附近的某座山。换句话说,奴鸡山有可能疑似小铜梁山。铜梁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曾凡久也认为,“小铜梁山应在今国道319线潼南区太安镇与柏梓镇之间。
因铜梁及该县周边的青石县、崇龛县、巴川县、上下安居县因兴废合并,复置无常,其位置又多有变迁,明代以前,这一带百家姓的族谱早已荡然无存。加之古籍中总是以县城为中心点的东西南北多少里的介绍方法,不具体标明“小铜梁山”在何甲、何乡、何镇、何里,客观上增添了精准确定“小铜梁山”具体位置的难度。
既然有文史研究者认为“小铜梁山”应在今潼南区柏梓镇或太安镇一带,那么不妨听一听潼南区地方史研究者刘华怎么诠释。据刘华介绍:“《旧唐书》载铜梁(县)初治奴仑山南。由乐史著乐史《太平寰宇记》(由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文楚等点校)载旧经(以前的记录或旧有的地理描述)在今县北四十里,奴仑山北列宿坝上。可是问题又来了,奴仑山又在哪里呢?查阅史料得知,《舆地纪胜》载:“奴仑山,《续通典》云,在铜梁县北四十里,今县有仑山里。”
彭强认为,唐代地理学家李吉甫编著的地理文献《元和郡县志》记载:“小铜梁山在县(即铜梁治所代场坝)西北70里处”。此说法应是可信的。而且是非水路的70里,从今天的铜梁区走国道319线的话,可能没有逾过今天的柏梓河。最起码有个计算里程的参照点。也算为找到“小铜梁山”具备了一个前提条件。
笔者认为,铜梁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赵兴明用14年时间考证后,撰写的《有一个名字叫铜梁》,以及彭强撰写的《唐宋铜梁县治“东流溪坝”考略》、刘华写成的《铜梁行政区域沿革考》三书,较接近事实真相。
实地走访时,发现潼南区新胜镇喜欢研究这一课题的爱好者还大有人在,他们都认为唐代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志》载:“取小铜梁山为名,小铜梁山在县西北七十里。”此句可作为找到“小铜梁山”的参照物,而经过两区文史研究者几十年的考证,此“县”,应指东流溪坝上建的铜梁县城,当时县治所在东流镇,这个认知,已成共识。
近日,笔者查阅《中国历史地名词典》,发现书中有如下记载:小铜梁山亦名铜梁山。在今四川铜梁县(今重庆市铜梁区)西北。《元和志》卷33,铜梁县“以小铜梁山为名”。《清一统志·重庆府一》:小铜梁山“在铜梁县西北六十里。《元和志》:铜梁县取山为名”。这个在铜梁西北六十里,是清代的记载,清代的铜梁正好在今戴场坝(旧称东流溪坝),而戴场坝距离今天的潼南区柏梓镇柏梓河的南岸一带,步行旧道在60里至70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