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称此为“世外桃源”,丰子恺说是“江南水乡”
版次:009 2025年08月07日
□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张川耀
我这个土生土长在重庆南岸下浩弹丸之地的崽儿,对养育我的故园一直怀着深深眷恋、挚爱和感恩。
心系故园,乡愁难忘,更难忘下浩曾经的桥、庙和渡口……
1
下浩的桥
下浩前临浩瀚长江,后靠涂山、黄山、莲花山、真武山和亭子山,有多条纵横交错的溪流沿沟壑下泻,街市被分割、穿行于因“流”制宜的林荫庭园和吊脚楼之间。其间,一座座各具特色的桥,又紧密、巧妙地将街市和房舍有机布局成三步一店、五步一园、十步一观。
下浩有从黄荆庙流到太平渡,然后注入长江的和尚沟;有从黄山下泻流经觉林寺、下浩正街、董家桥、门朝街,汇入长江的清水溪;有从涂山奔流经四方街、茶亭街、葡萄院的涂水,在董家桥与清水溪交会;有在上下浩交界处从真武山流经一天门、滩子口、老码头汇入长江的回龙溪。冯玉祥将军称这里是“世外桃源”,漫画大师丰子恺说这里有“江南水乡”韵味。
下浩的桥各具特色、岁月悠久且百态千姿。重庆直辖和新千年的到来,城市开发提速,主城地皮珍贵,下浩的桥大多灰飞烟灭。曾经在上述四条溪流上建的桥不计其数,材质款式多样,濒江闹市建桥密集,边沿地区建桥相对偏少。
我们就从下浩下首和尚沟上“天心桥”说起。和尚沟是一条没有水的干河沟,从和尚的老壳存不住水引申,只有天降大雨时才见溪流,由此得名。这座连接周家湾、天心街,位于滨江低矮处,年年被长江洪水淹没的石板桥,长约丈二连两街,厚厚的石板桥本无名,靠近天心街,因此人们约定俗成把此桥叫天心桥。只要天心桥一被水淹,人们就不得不爬坡上坎取道走上面的高坎子桥。
清水溪是流经下浩最长的一条溪流,长约3公里,从黄山下泻经蒋山穿沟破壑、蜿蜒曲折流经觉林寺、下浩正街、董家桥、门朝街后注入长江,它还有一段名叫蒋家溪。这条溪流山涧瀑布极多,仅马角凼、门朝街瀑布就让人叹为观止。细数清水溪上的桥,那简直数不过来。在清水溪民生轮船公司董事长郑东琴“町庐”老宅旁有步云桥,一碗水下端有聚源桥。
清水溪流至报恩塔侧那座古老的石拱桥,可能就是史书记载和传说中的永安桥。绕觉林寺荷塘有砖拱放生桥。觉林寺老街参加过北伐的魏老先生大院和私塾“觉林书院”前,通莲花山有石拱登山桥。紧邻的老区公所、后来的外贸漂鬃厂,建有宽大的木板桥。
清水溪流经下浩老邮电所有石拱桥,水流至熊家大院、汤鸿滨面房之间有董家桥;永兴洋行前连马角函瀑布的这座桥,不知是否叫新龙桥;溪水流至门朝街,有苏桥又叫上龙门石桥和门朝街桥。石桥与江边落差20余米,自然天成形成龙口瀑布,此处也正是下浩天赐胜迹“龙门”“双龙拱卫”处;正对龙口还有一座下龙门石桥,这里既是繁忙的渡口,也是乘客上下船站在石桥上“龙口观瀑”的最佳位置。
从涂山、莲花山流经茶亭街和葡萄院的这条被称为“涂水”的溪流,据老人说是为纪念大禹之妻涂山氏而取名。涂水沿途的房舍,大多架在溪流之上,当年的我家也是架在涂水之上,上下葡萄院街高差一二十米,有多座木桥、石板桥、石拱桥。位于下葡萄院街的觉林寺小学,就由两座木构、石板桥与街道连接,涂水在董家桥与清水溪交会。
从真武山流下来的回龙溪水势汹涌,半山上有回龙廊桥,沿途有通向叫花岩的险峻石板桥。流经一天门食品站有石桥相连。龙门浩小学侧、滩子口有一座大石拱桥。老码头煤店下也有大石拱桥。滨江供骡马工上驮、背二哥起步那座小石拱桥,叫起坡桥。回龙溪一路下泄,汇集多条溪流,20世纪90年代末的一场特大暴雨,引发巨大山洪,滩子口地区多栋房屋被淹,造成重大灾难。
2
下浩的庙
弹丸之地的下浩,曾庙宇不少。近在咫尺的上浩简直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由此可见下浩的历史更为悠远。
大慈寺正对进浩“龙口”,崖下便是泊船港口。由于浩梁外长江主泾水流湍急、漩涡汹涌,船只进浩十分危险,每年在此触礁、翻覆的船舶无数。清嘉庆年间,当地货主、街绅共同出资在背靠望耳楼面对大江的“双龙合”高崖,建起塑有金身的观音菩萨像。据传,自观音庙建成以来,打烂船的事果然大幅减少。为感观世音菩萨恩德,人们又称此庙为大慈寺、龙门寺。据耆老们回忆,寺里铜钟上铸有苏轼改江口村为龙门浩的记载。
觉林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庙宇宏伟、香火鼎盛,历代文人墨客来此观瞻凭吊不计其数,尤以抗蒙名臣、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余玠所作的《觉林晓钟》脍炙人口、千载不衰:“木鱼敲罢起钟声,透出丛林万户惊。一百八声方始尽,六街三市有行人。”清乾隆22年,月江和尚为报母恩,在觉林寺侧建成八方阁楼式九层45米高砖塔。后来,重庆开埠参与者立德乐夫妇取报恩塔为景,所拍照片被置入中国西部最早商埠邮票画面。
下浩涂山下四方街的药王庙,依山而建,庙宇高大恢宏,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大殿正中供奉着上古神农氏,左右是药王孙思邈和医圣张仲景,偏殿彩绘有24孝图和药典珍籍书库。药王庙香火极盛,住持、道长、知客等皆精通医理、药学,平时接诊济世,经营着涂山下的不小药圃。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举行斋醮法会,祭祀药王,向民众布施医药斋食,因此人如潮涌、热闹非凡。儿时的我一次腹痛难忍,吃了几服药皆不见好转,祖母带我上山,找到外号“活神仙”的慧明道长,一剂病除。1957年夏,药王庙殿内生产黑火药,不慎爆炸,终遭大火毁灭。
位于米市街口的川祖庙是湖广填四川后人发达兴旺后,于清嘉庆年间集资修建的。站在依山面水的庙门,浩瀚大江百舸争流、市区繁华金碧流香、天赐祥瑞双龙拱卫等胜迹尽收眼底。庙虽不大,却极尽天巧,供奉着弥勒佛和关圣人,墙上有“湖广填川记”,殿后有填川人的祖宗牌位,说是庙却无僧侣,由执事管理。
清道光年间,巴县知县杨霈视察川祖庙,曾留下“湖广填川,开枝散叶,烟灶八百,人丁三千”的墨迹,可见当时下浩之兴旺。每年川祖庙施“荤腊八粥”“摸门钉”热闹非凡,后人说填川路上艰苦,一路难见油腥,以腊八施“荤粥”,缅怀感恩先人。由于“人丁”和“门钉”谐音,所以川祖庙两扇庙门的铜门钉,一年四季被摸得闪光锃亮。遗憾的是,20世纪40年代末,一场无名大火吞噬了川祖庙。
位于米市街、周家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家抗战逃难曾居地斜对面石阶上,便是禹王宫和两湖会馆(后来的南岸针织厂)。抗战时期,武昌私立中华大学、两湘中学分别借此办学。若加上真武山西汉年间建的禹王庙、涂后祠,唐初建的涂山寺,还有开埠时大慈寺煤矿的窑工们为保平安在望耳楼下街口那过街楼下石壁掘出的两龛菩萨,由此可见下浩历史之悠久、宗教文化之兴盛繁荣。
3
下浩的渡口
长江主城南岸段的多处渡口,可上溯宋元明清,《明·万历重庆府志》《清·乾隆巴县志》里可寻踪觅迹。1929年重庆建市,将原隶属巴县的南坪、海棠溪、龙门浩、弹子石划出归属重庆市,在玄坛庙设置重庆南岸市政管理处,为便于加强管理、确保江上安全,规范货运载人的上下五渡。上五渡为铜元局、黄葛渡、海棠溪、龙门浩、太平渡;下五渡为玄坛庙、野猫溪、呼归石、王家沱、五桂石。前八个渡口对过市区,后两个渡口对过江北。
下浩地理位置特殊、作坊遍地、商贸发达、交通方便、文化兴旺、名流众多,无愧繁华之地。在铜元局至弹子石20里江岸,不仅有龙门浩、太平渡两个名正言顺的渡口,占注册规范渡口的五分之一,从开埠至民初由于龙门浩“洋行”遍布,这里也曾是洋船靠泊地。
在下浩门朝街“龙口”还有一处历史久远的茶马古道,由此可见下浩的分量和与众不同。当年下浩这三个渡口,也是上下五渡中江上舟楫、陆上运输的最繁忙处。下浩的船工们练就了彪悍的臂力,他们组建的“青龙龙舟队”,多次代表龙门浩在市里比赛中折桂夺冠。不比赛时,龙船的龙头寄放在禹王宫,龙舟则存放在滨江吊脚楼下。每年春秋两季,队员们都要给龙头描金绘彩,给龙舟刮灰上桐油。
1938年8月15日,由于渡轮少,开航望龙门至太平渡,让龙门浩、玄坛庙的乘客两将就,各走数里地乘船,乘客深感不便,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在老渡口坐柏木船过江。这年冬,冯玉祥将军应邀到下浩的亚伟速记学校视察,听说从望龙门乘轮渡到太平渡,下船再到下浩还要倒走几里路,若在望龙门坐柏木船,则直接过江进“龙口”,抬脚就是下浩。冯将军听后,决定不乘轮渡而选择坐柏木船进“龙门”,船靠岸后连连用四川话说“安逸、安逸”。直到次年3月轮渡运力增加,才开行望龙门至老码头、朝天门至玄坛庙航线。
上下浩江岸的明显界限,是枯水时轮渡停靠的老码头属下浩,涨水天轮渡停靠的新码头属上浩。当年,南岸龙门浩是除渝中区外,主城江岸唯一有客运缆车的区,这高差30多米、长百余米的缆车也修得怪,缆车下站老码头在下浩,坐缆车到达上站则是上浩下新街。
几十年前的重庆主城江上无桥,上班人最怕“扎雾”渡船不开,会耽误事。因此,当年许多人都有晚上看“天象”的本事,估计第二天早上是否有雾,若判断有雾,则赶紧搭乘最后一班轮渡过江,这样便能巧妙躲过轮渡“扎雾”带来的麻烦。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