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2 2025年08月08日
近期,育儿补贴和逐步免除学前教育费用相关政策密集发布,孩子从出生养育到教育医疗,政策补贴下到底能省多少钱?
1 生育津贴+生育补贴
先说生孩子。孩子出生可以先领一笔生育津贴,各地区发放金额不同,从总数看,全国参保(缴纳生育保险满足一定期限)女职工人均生育津贴超2.6万元。同时,有些地区针对几孩家庭也有不同程度“生育红包膨胀”:比如河南郑州,对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家庭,一次性发放2000元、5000元、15000元的补贴;内蒙古呼和浩特,生育一孩补贴1万元、二孩补贴5万元、三孩补贴10万元。
2 育儿补贴+税收减免
再说养孩子,1~3岁有育儿补贴+税收减免。最新政策,2022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婴幼儿,每孩每年领取3600元育儿补贴,2025年1月1日之前出生、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按应补贴月数折算,具体月份可以领多少钱,可以对照以下这张表。
育儿补贴之外,还有税收减免:2023年开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提高到每个婴幼儿每月可定额扣除2000元,父母可选择由一方全额扣除或双方各扣除50%。
3 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最后说教育,3~6岁,将逐步免除学前保育教育费。按照目前已经公布的相关政策,今年9月份开学的公办幼儿园大班,保育教育费不用交了(不含伙食费、住宿费、杂费等),具体能省多少?以北京为例,一级公办园每月减免750元。重庆一级公办园每月减免500元,具体金额大家要看各自省份地区的政策。
民办幼儿园参照当地公办幼儿园的水平相应减免。还是以北京为例,比如民办幼儿园的学费是每月1000元,减掉750元,就是每月250元。
给大家算笔账:以北京地区家庭为例,如果今年生娃,生育津贴约为5万元(以北京上一年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11761元为基准),育儿补贴1.08万元,学前教育(一级园)减免0.9万元,粗略计算,今年生娃,到孩子6岁,不算婴幼儿专项附加扣除的前提下,津贴+补贴+免交的钱约为7万元。
这波政策红利,在为千万普通家庭“育儿减负”的同时,也连带影响着资本市场:近期,婴童概念盘走强,母婴、乳品等板块跟涨,个别股票甚至出现连续五天涨停。
真金白银的投入,既是为万千家庭卸下育儿成本的“担子”,更是为国家未来人力资源这座“金山”进行着“信心投资”与“资产配置”,这份投入里,既有小家的幸福,也有大家的未来与机遇。
新闻纵深
育儿补贴政策能否撬动生育意愿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解答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变化、深化生育政策优化调整注入了强劲动力,迅速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切期待。
围绕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我们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
1
记者:您认为育儿补贴政策的出台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释放出了哪些重要信号?
贺丹: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在不断加快,低生育和少子化的趋势不断增强,而生育、养育、教育负担较重,成为影响家庭生育意愿实现的重要因素。
这次国家育儿补贴制度落地,正是精准对接家庭育儿需求的重要举措。它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政策支持减轻家庭的育儿负担,助力更多家庭敢生育、愿生育。从宏观政策来说,这也是我国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建立和完善生育支持体系的关键一步。
0~3岁婴幼儿照护期是家庭育儿资源投入、精力投入比较密集的阶段,在奶粉、辅食、医疗、照护等方面的开支压力很大,育儿成本高成为影响家庭生育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层面的育儿补贴,从制度上为家庭“减负”,释放出明确的激励生育信号,给予家庭稳定的政策预期,缓解家庭育儿的经济焦虑,让更多家庭敢生、也愿意生。
养育子女绝非家庭的“私事”,而是关乎社会延续与人口发展的“国之大者”;生育与育儿所蕴含的劳动价值,更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它不仅维系着家庭的代际传承,更滋养着社会的未来力量。这一政策传递出明确的价值导向,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养育劳动、珍视育儿价值的共识,让每一份为抚育新生命付出的辛劳都能得到应有的认可。
总的来说,育儿补贴制度是一项全国性、普惠式经济补贴制度,具有同标准起步、广范围覆盖、可持续发展、动态式调整等特征。这一制度的落地,不仅和千万家庭的生育意愿、养育压力息息相关,更是国家人口发展战略布局里重要的一环,这标志着我国在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育儿经济补贴基本制度建设的关键一步。
2
记者:育儿补贴政策能否有效撬动生育意愿?可以通过哪些方面来实现?
贺丹:从覆盖范围来看,补贴对象明确为所有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群体。据测算,全国每年有2000多万名婴幼儿可领取到现金补贴,这意味着政策能惠及上千万的家庭。
作为生育支持体系中的基本制度安排,育儿补贴兼具生育保障与激励导向的双重作用。而这次全国性育儿补贴制度实现的四个基本统一,正是其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这四个统一,即补贴对象统一、标准统一、形式统一、发放流程统一,从多个维度为提升家庭生育意愿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补贴对象方面,以往各地的补贴政策多聚焦于二孩、三孩家庭,而这次将一孩生育家庭也纳入政策覆盖范围,实现了三孩生育政策下家庭支持的全面覆盖。这一调整很关键,一孩是家庭生育的起点,让一孩家庭也能感受到政策的支持,改善生育养育子女的体验,才能为后续的家庭再生育决策产生正向影响。
在补贴标准方面,一、二、三孩均按相同标准领取,消除了孩次间的待遇差异。这传递出无论生育几个孩子,家庭都能获得同等力度支持,确保了政策的公平性,能更有效地鼓励有生育意愿的家庭按自身情况安排生育计划。
补贴形式采用现金补贴,这种方式直接方便,群众获得感更强,能快速缓解家庭在育儿过程中的经济压力。对于很多家庭来说,现金补贴可以直接用于购买婴幼儿用品、支付保姆和托育费用等,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从而增强生育的底气。
操作流程上,既可以通过统一的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申领,也可以通过线下申领,简化领取手续,提高了政策的可及性和便利性。高效快捷地享受到补贴,这也能提升家庭对政策的认可度,增强老百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总的来说,这四个基本统一既保证了国家政策的公平性、普惠性和政策的安全性和长期可持续性,又强调了制度的可及性与便利性。这一制度的确立为其他生育支持政策的落地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也为各地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影响生育意愿实现的重要因素,制定符合群众需求的其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留足了空间。
3
记者:育儿补贴政策在实施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贺丹:首先要兼顾公平性。应确保低收入家庭、多子女家庭等重点群体能切实受益,避免补贴仅仅是“锦上添花”,而起不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其次要考虑可持续性。育儿补贴涉及长期的财政投入,需要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平衡好政策效果与财政承受能力。各地在政策落地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国家统一政策的全面落实,保障国家政策的长期平稳实施。同时,还要积极落实其他影响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支持政策,协同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生育保险制度扩面、强化辅助生殖服务保障等工作,通过综合施策,达到缓解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此外,需要关注国家和地方政策、育儿补贴政策和其他生育支持政策的有效衔接。各地应在保障国家政策落实到位的情况下,处理好已经出台的政策与国家政策的衔接,将地方资源主要用于解决当地家庭生育养育孩子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同时,应当重视部门间相关制度、管理的有效衔接,如跨部门大数据信息共享等,精准识别补贴对象,提高发放效率。完善托育券、孕产妇补贴、购房优惠等其他经济补贴政策。
另外,应开展制度实施全过程监督,接受管理监察和社会监督。建立政策监测和评估体系,长期跟踪分析育儿补贴制度的政策效果,关注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政策评价,包括经济激励的直接效应、配套服务供给的间接价值,为精准优化生育支持政策提供数据支撑。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政务平台、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建立常态化监测评估机制,为动态优化政策和政策储备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实施“免费”政策后 幼儿园质量如何保障?
8月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教育部财务司司长刘玉光表示,根据《学前教育法》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教育部会同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将持续从五个方面发力,进一步推动各地规范办园行为、提升办园质量。具体来说:
一是健全协调机制。明确部门分工,结合地方实际完善工作机制,形成支持当地学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合力。
二是规范办园行为。国家对幼儿园教职工的资质和配备、经费投入、收费行为、安全防护、卫生保健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将推动各地各幼儿园结合实际细化制度措施,严格幼儿园教师资质条件,把好“入口关”;严格规范日常办园行为,守好“安全关”。
三是提高保教质量。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实施保育教育活动,深化幼儿园教育教研改革,落实好以游戏为基础的丰富的教育环境,激发幼儿主动探究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孩子们在游戏和生活中快乐成长。
四是压实监管责任。强化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监管责任,严格源头监管,严格把握幼儿园设立条件,加强幼儿园办学资质审核;加强过程监管,通过动态监管、信息备案、公开公示的方式,守牢规范办园的底线和师生安全的红线。
五是强化督导评估。推进国家层面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认定工作,优化督导评估程序,加大督导力度,推动学前教育从“幼有所育”向“幼有优育”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