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与奉节有不解之缘,他认为
版次:010 2025年08月13日
□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杨辉隆
郭沫若是集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大文豪,他一生三次途经奉节,与奉节结下了不解之缘。
滞留奉节
创作长诗《奉节阻砂记事》
1913年秋,郭沫若第一次由重庆乘轮船东出夔门,到上海短暂停留后,远赴日本求学。夔门就在他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1961年9月15日,郭沫若携夫人于立群再次由重庆乘江沪轮东下,因奉节臭盐碛航道淤沙轮船受阻,途经奉节东下的“民意”轮又在铜钱堆触砂沉没,堵塞航道,上下轮船被迫停航。为了确保航行安全,江沪轮决定停靠奉节港,待阻沙清除后驶离。
奉节县委接到万县地委通知,郭沫若和夫人于立群乘船滞留奉节,要求做好必要的接待工作。时任县委书记侯荣卿及夫人王美凤、宣传部长彭之印等人,随即登船请郭沫若上岸休息一晚,待次日再上船。下午3时许,侯荣卿等人陪同郭沫若及其夫人于立群以及随行秘书、警卫和重庆市公安局派出的一名保卫干部,乘车到奉节县委招待室。
年近七十高龄的郭沫若身着白色夏威绸衫,脚穿圆口平底布鞋,面容红润,神采奕奕,谈笑自若。在县委招待室,侯荣卿向郭沫若汇报了奉节的地理环境、民风民俗等情况。郭沫若告诉大家,自己途经夔门两次都未上岸,这是第三次(第二次经过夔门的时间不详),早就想来看看,如今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心愿。次日早餐后,侯荣卿恳请郭老留下墨宝,郭沫若沉思片刻,拿出头天晚上写好的《奉节阻砂记事》,亲自诵读一遍后,提笔将此诗及跋写成四张屏幅。
题写完《奉节阻沙纪事》后,郭老放下笔,搓搓手,谦逊地说:“老了,不行了,不行了!”然后,郭沫若应邀与县委的几位同志和工作人员合影留念,于上午10点左右由侯荣卿等人陪同步行上船,离开奉节。
创作《过瞿塘峡》
成为奉节旅游宣传名片
轮船进入瞿塘峡,郭沫若站在船头,眺望远山近景,峡口的滟滪堆已炸除,航道安全有了基本保障。瞿塘峡两岸奇峰耸立,蓝天白云风景迷人。于是他又写下了五言律诗《过瞿塘峡》:“滟滪已无堆,瞿塘仍可危。岸崖双壁立,峡道九肠回。云彩留军帽,江声隐雾帷。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
此诗意思是,虽然江中巨礁滟滪堆已被炸毁,但瞿塘峡仍然危险万分,两岸绝壁高耸,峡中水道曲折,仰望山巅,军帽都会掉到江中去。所以说长江三峡中,瞿塘峡的壮美是首屈一指的。特别是此诗最后一句“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成了导游解说瞿塘峡最有力的注释。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郭沫若抵奉之前,江沪轮曾在万县(现万州区)过夜,郭老还写下了一首七律《宿万县》,在诗中,也不忘把万州当瞿塘峡书写:“乘风朝发古渝州,夕宿瞿塘峡上游。浩气混茫江似雪,崇山磅礴月如钩。航标灯影联波面,渔舍炊烟起渡头。李白书堂何处是,红旗插在万城楼。”
郭沫若不仅写诗赞美奉节山水,在奉节与成都关于刘备墓的争论中,他也一直坚持成都武侯祠的惠陵不是刘备真墓,刘备死于酷热的夏天,当时交通极为不便,从奉节到成都不论是逆水而上还是走驿道,至少需要一个月。以当时的尸体保存技术,要保证尸体不腐坏是不可能的,刘备死后就近葬在奉节的可能性比较大。
题写“白帝城”门匾
留下一生绝书
1977年3月,白帝城文管所致函郭沫若,请他题写“白帝城”门匾及李白《朝发白帝城》诗条幅。4月初,郭老秘书回函说,郭老“年老有病,不能多写,所以只书写了‘白帝城’三字”。
当文管所收到郭老秘书寄来的郭老亲笔题写的“白帝城”三个字,大家争相传看揣摩,无不兴奋异常。郭老一生作书用笔洒脱,大刀阔斧。这次,他以老病之身,书此匾额,仍用笔沉稳,意态端凝。“白帝城”门匾三个字,是郭老生前最后一次为名胜古迹题写的匾额,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旅游文化推广价值。
现在,“白帝城”这副门匾不仅依然悬挂在白帝城大门,而且还在白帝庙大门左侧刻字立碑,在整个白帝城景区内镌刻“白帝城”三个字的地方比比皆是,甚至几十年来,白帝城门票上也用的是这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