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1 2025年08月13日
□唐富斌
在幼年的故事里,有两种人占据了大家悲愤的心灵:一是恶魔般的外敌,如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日本侵略者等;二是卖国求荣的走狗和汉奸。
我的出生地在万盛经开区黑山镇。对“鬼子”的最初认识,来自彼时的小学教科书,乡村院坝上映的几部爱国电影,还有几本油渣似的小人书。比如《小兵张嘎》《地道战》《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雁翎队》《平原游击队》《英雄儿女》《奇袭白虎团》《打击侵略者》等等。
及长,则是中学的历史课本,比如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等。而语文,印象深的课文之一,当数魏巍那篇《谁是最可爱的人》了。至今还记得,文中英勇的志愿军战士,打光了子弹把枪一摔,顶着身上的火苗向敌人扑去,与其同归于尽。
或许,正是旧中国的积贫积弱、饱受欺凌和任人宰割让人痛得入骨,相当长的时日里,不少艺术家笔下的电影、小说等文艺作品,把日本侵略者、八国联军,大都描绘成一副魑魅魍魉的形象。以至于在我们小孩眼里,那些作为人魔的敌人,由里到外都是那么的丑陋、险恶和恶心。所以,课余打猪草、割牛草的闲暇,小伙伴们聚在一起玩耍,最时髦的就是玩打仗游戏。而打仗,打的就是“鬼子”。
在乡村,玩打“鬼子”游戏的伙伴是不能太少的,起码要十几个以上的人参与才有阵势。因为,要分打和被打两派,或者说要分好人和敌人、我军和敌军。那时,我们设置的“战场”舞台,地点多选在学校的操场,生产队的晒谷坝,人居多的大院子。如此,才能具备隐蔽场所、对垒的阵营条件。
手中的武器也分好几类:一种是木制玩具手枪。拥有此枪者最神气,一般为指挥官;一种是系着红巾的木制大刀,飘扬起红缨的枪矛;一种是以竹竿和木棍当作的步枪。游戏中,当八路军装扮者背着武器出场的时候,队列整齐,雄赳赳气昂昂。而敌人装扮者在正义的气势下,其队伍显得稀稀拉拉,不堪一击。其后,就是小八路们以胜利者的姿态,押着举手投降的鬼子队伍,一路高唱《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凯旋游行。那情景甚为提气。
有趣的是,记得有一次打鬼子游戏,扮演鬼子的小朋友为了表现敌人的凶残,动作大了些。扮演八路军的小朋友也为了体现英雄气,不但决心将其打败,还使其中一个鬼子兵扮演者真的流了点血、挂了点彩。游戏完后,伙伴们纷纷上前表示歉意。受了小伤痛的小朋友却大度地说:“嘿嘿,没啷个得,哪个叫我当最坏的日本鬼子呢?装鬼子,就是要拿来打的噻!”就这样一笑了之。
如今,玩游戏的小孩年已五六十岁。现在回味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作者系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