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出头成为璧山第一批“赤脚医生”,74岁仍坚守一线

他 山村健康守护人 50多年为村民义诊超10万人次

版次:005    2025年08月25日

骆刚廷为乡亲治病

骆刚廷为患者理疗

在重庆璧山区三合镇二郎村,骆刚廷的名字远近闻名。方圆几十里,哪家有人生病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骆医生。他一辈子没离开过山村,走遍了这里的沟沟坎坎,有些村民祖孙三代都在他这里看过病;他没有去过任何一家大医院上班,却用一根银针和一个个竹罐,成为乡亲们健康的“信使”;他白发苍苍,依旧背着药箱奔走在田坎和山路上。

50多年来,骆刚廷无偿为乡亲们治病超过10万人次。“我活着一天,就要为乡亲们看一天的病。”骆刚廷说。

有人问骆刚廷为啥这么多年看病不收费时,他淡淡一笑:“也就理疗不收费嘛,不收这个钱我也能吃饱饭。如果当医生只是为了挣钱,那不如不当!”

他要用医术 为乡亲们减少病痛

骆刚廷说,他和中医的缘分从娘胎里就开始了。

父亲是一名草药贩子,家里堆满了药材。孩提时,他常钻进装药的麻袋里玩,身上沾满了黄芩、柴胡的味道。父亲总爱念几句《汤头歌诀》:“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他一边听,一边熟悉着每一种草药。

比药香更深刻的,是父亲留下的教诲。每当遇到贫苦人家,父亲总会把草药递过去,悄悄把对方付的药钱退回:“没事,也不差这点钱,治病救人,多做善事。”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

有一次父亲生病,让骆刚廷去喊医生来瞧瞧。少年骆刚廷急匆匆跑去,医生却在忙着做其他事情,让他先回。看到独自回家的儿子,父亲眼里满是失望,有气无力地吩咐说,“你再去叫叫吧,实在太痛了……”他去喊了第二次,过了许久,医生才姗姗来迟。

父亲期盼的眼神印刻在了心里,当时骆刚廷就下定决心,以后也要当医生,当一个不会让病人喊了几次才来的医生。

1965年,14岁的骆刚廷拜在了一位老中医门下,开始正式学医。

他20岁出头

成了“赤脚医生”

1970年,合作医疗在农村兴办。20岁出头的骆刚廷成为璧山第一批“赤脚医生”。

他给自己定下规矩:为村民治病,不收挂号费,不收诊断费。能用针灸、拔罐解决的问题,就不用药。能靠草药调养的,就不开其他药,不让病人花一分冤枉钱。

他的“行医三宝”很简单:一根银针、一套竹罐、一只药箱。

几十年来,他走过的山路不计其数。早年间,村里没路,夜里出诊只能打火把。后来有了自行车,他就把药箱绑在车后座。再后来换成电动车,现在骆医生74岁了,依旧骑着它在村路上穿梭。

远远听见电动车的声音,村民们就知道,骆医生来了!“骆医生一喊就来,不管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73岁的蒲崇珍说。

他随叫随到

数十年为乡亲义诊

去年冬天,村民何大树的风湿病又犯了,疼得下不了床,妻子也因脑供血不足常常头晕。骆刚廷知道后,二话没说,背上药箱就去了。考虑到他们的家庭情况,骆刚廷不用药,而是坚持他擅长的针灸、拔罐、推拿。分文不收,一连治了好几个月。如今,两口子身体逐渐恢复,打理起了几百棵花椒树。

每隔半个月,骆刚廷总会准时出现在何家,看一看、问一问,已成为他雷打不动的行程。

这样的故事,在二郎村有太多。有人记得,上世纪80年代,母亲心脏病犯了,骆医生深夜摸黑走了好几公里地赶到他家;有人回忆,隆冬腊月,妻子突发心绞痛,骆医生冒雪赶来,忙到半夜才走;还有年轻人说,自己半夜高烧,是骆医生背着药箱敲开门救下来的……

骆刚廷总说一句话:“乡亲们的病等不得。只要村民有需要,我就来!”

骆刚廷的身体也不是铁打的。去年,他患上胰腺炎,出院第二天,尽管身体还虚弱得很,他又拎着药箱去了诊室。

他全神贯注地为偏瘫病人施针、扣罐、熏蒸。村民心疼地劝他休息,他只是笑笑:“我懂医,自己的身体自己晓得,我的病拖一拖没事,乡亲们的病,等不得。”

骆刚廷对患者的牵挂,远胜于对自身病痛的在意。

70多岁的老人,眼里没有自己的痛苦,只有病人。

骆刚廷从不收取病人的礼物。病人送过的红包、土货,甚至是自家产的鸡蛋,那些放在他桌上转身就跑掉的,他收下,保管好,第二天让老伴原封不动又送了回去,还捎上一句“狠话”:“你再送啥,下次来我就不给你看病了!”

“农村人生个病本来家里就多了负担,我还收东西像什么话!”去病人家里,人家备了饭菜想请骆医生一起吃,他也不干,看完就走掉。“我要是在病人家吃了饭,他们可能还会送其他东西,不能开这个口。”

今天,在璧山区三合镇二郎村,骆刚廷有了专属的卫生室,宽敞明亮的“乡村驿站”也开辟出专门的诊疗室,每天都有人上门看病,多的时候会排数十人的队。

除了璧山本地的,还有不少患者从重庆各区县,甚至云贵川等省市远道慕名而来。

50多年过去,只要是做理疗,包括针灸、拔罐、艾灸、电疗,骆刚廷依然不收钱。

“如果我都收费的话,那得挣了几百万元了。”被问到哪来的经济收入贴钱看病,骆刚廷自豪地说,两个子女都能干又有孝心,每月给家里各寄2500元,这5000元足以支撑自己免费看病补贴出去的支出。

他著书立说

独创国家专利疗法

骆刚廷虽已满头银发,他的求知欲像年轻人一样旺盛。

他收藏了几十本厚厚的手写病历,密密麻麻记录着几十年来的脉案、方剂。一本本翻得发黄的医书上,写满了批注。

年轻时,他经常走遍山林采药。如今,医疗条件改善,骆刚廷上山采药的次数少了,但对中药的热爱不变。他将民间验方与现代医学结合,把多年经验凝练成书,编写了《民间中医临床验方》,收录数百例涵盖妇科、儿科、骨伤等常见病的单方验方。他还独创了“骆氏竹合罐”疗法,用中草药和特制竹罐熏蒸,专治风湿病、腰腿痹症,效果显著,拿到了国家专利。

只要不出诊,熟悉他的人就知道,他又出门搜集古典医著和偏方秘法了。“这几个治小儿疳积的方子,是跟永川老药农学的,不整理就失传了……”他得意地“炫耀”自己的宝贝。

骆刚廷随身携带的小小竹罐里,盛放的不仅是温热与药力,还承载着“医者仁心”千年古训。银针在他手中,不仅疏通经络,也连起人心;竹罐在他手中,不仅拔去湿寒,也拔去了万千家庭的忧愁。

“这山间草木、户户炊烟,都是支撑我行医的力量。”骆刚廷感叹,半个多世纪以来,他默默践行着当年行医时立下的朴素誓言:让乡亲们小病不花钱、不出村。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纪文伶 实习生 黄千芸 张敬宜 任贵洁

人物素描

骆刚廷

重庆璧山区三合镇二郎村乡村医生,74岁仍坚守义诊一线。

学医至今,他秉持“治病救人不为钱”的信念,50余年来为村里乡亲义诊超10万人次。

他以银针、竹罐、药箱“行医三宝”闻名,独创“骆氏竹合罐”疗法获国家专利。

无论昼夜风雨,只要乡亲有需要,他可以随叫随到,足迹遍及山村沟坎。他拒收红包、土产,甚至一颗鸡蛋也原样送回。他视病患如亲人,急乡亲所急,常说“乡亲们的病等不得”。

如今他白发苍苍仍背箱出诊,用医术与仁心守护村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