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机场扩建 与5131名忠县民工

版次:010    2025年08月25日

□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陈仁德

今天的梁平机场以前叫梁山机场,始建于1928年。在经过多次扩建后,抗战时成为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又称“飞虎队”)的主战基地,以远程轰炸日本东京闻名海内外。

1

1945年,为了加大打击力度,早日战胜日本侵略者,美国决定在梁山机场部署当时最先进的B-29重型轰炸机。B-29俗称“超级空中堡垒”,航程达6000公里,最大载弹量9吨,能在万米高空巡航,但其自重60吨,降落时更有好几百吨的冲击力,对机场要求极高。为适应B29起降的需要,国民政府决定对梁山机场再次进行大规模扩建。

梁山县(即今梁平县)有限的人力显然不能完成大规模扩建的任务,为此,国民政府命令忠县、梁山、开江、万县、大竹、垫江七县迅速征集民工3.5万人开赴梁山机场。为了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国民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战时财政预算中,拨付给每个民工每天“工资国币一百八十元、米二斛”。

忠县县长何子君于6月1日到任,2日即召集县属机关法团开会讨论征工办法,并照通章组织忠县特种工程征工委员会,自任主委,副主委由县参议会议长等兼任,推选委员8人设总务、调配、督导、财务四组,分司其事。6日,县府召集全县区、乡、镇长会议,依照通章成立忠县民工总队部。民工总队部的职责是在征工委员会指挥下负责具体的组织与管理。设总队长一人,由县长兼任;副总队长一人,由国民兵团副团长兼任。总队附三人及各员司,概由总队长委派。总队下辖四个大队,大队长由区长及县指挥员兼任。大队下辖25个中队,中队长由各乡、镇长兼任。每个中队设四个分队,分队长由保长兼任。每个分队设四个班,每个班十二人,实施军事管理。民工配额由征委会决议,按全县733保、每保征调7名,共调足民工5131名。工具、雨具及炊餐用具,概由民工自备。

命令下达后,忠县各乡镇迅速开展民工征调工作。从7日开始,到9日就完成全部征调任务,5131名民工背着铺盖卷和各种劳动生活用具,从四面八方跋山涉水来到忠县城。这在交通信息不畅的时代,堪称奇迹。

6月10日,何子君率征委会总队部各级职员及5131名民工浩浩荡荡开赴梁山机场,共服工役。当时还没有公路,从忠县到梁山近200里崎岖山路全靠徒步。何子君一路和民工们同行,到第二天下午才到达机场。到达后的第一件事是到附近租佃民房安营扎寨。安排5000多人,不是小事,好在之前有联系,当地也很配合,加之民工总队部条块分明,一切都顺利解决。

2

何子君在第一时间即向机场第42工程处接洽,领取工区地段桩号、挖填表工程公方数量表,以及有关施工之一切细则图说,并请监工人员按各队人数分配工作地段。忠县民工承担跑道230米、滑行道320米(跑道总长1800米、宽60米,滑行道数据不详)工程量,6月15日正式开工。由于当时条件很差,没有现代机械设备,一切都靠人力完成,包括拉动巨大的碾磙。民工们以血肉之躯拼命劳作,苦累不堪。兼以工程方面要求非常严格,倘有延误即以贻误军事论罪。但忠县所有民工都以抗战大业为重,再苦再累都咬紧牙关坚持。何子君亦不惜宵衣旰食悉力以赴。7月5日,忠县慰劳团会同县慈善会,运送大批草鞋、手巾、药品到梁山工程处慰问民工。

由于人数众多,虽然号称军事管理,但民工都是山区农民,没有军事常识,给管理增加很多困难。租佃的民房卫生条件很差,饮用水不便,各种困难交织。加之进入炎夏后,天天在烈日下劳作,苦累难当。7月5日,开江县民工中首先发生霍乱,有民工死亡。之后疫情在整个工地迅速蔓延,工地临时医院面对日益增多的病人无法应对。忠县中队长宦质斋、叶伯良,分队长吴洪培及民工120余人,均先后死于霍乱。民国《忠县志》记载此事时高度评价他们“虽非战死沙场,亦同死于国事”。

前后历时80天,忠县民工除便道、水沟、涵洞及杂工不计外,共完成标准工25万个,按时按质量完成了任务。梁山机场也成为当时在亚洲范围内,最适合B29起落的机场之一。各县工作成绩比赛,忠县独列前茅,荣获四川省政府嘉奖,题赐“功冠全场”旗帜一面。这面用忠县民工的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旗帜是忠县人民的骄傲,是忠县人民忠义精神的体现。

8月18日,何子君举着“功冠全场”旗帜率领民工返回忠县,忠县人民走上街头欢迎载誉归来的民工。至此,大功告成。

梁山机场扩建的后期,日本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梁山机场后来更名为梁平机场,成了重庆市首座军民融合通用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