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热血青年历经千难万险到达革命圣地 加入到全民族抗战的行列
版次:009 2025年08月29日
马丁
革命青年奔赴延安
延安陕北公学
□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袁代奎
抗战时期,延安是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爱国青年向往的圣地。当时,四川省忠县(现重庆市忠县)的一些热血青年,历经千难万险奔赴延安,加入到抗战的行列。这里,讲述几位忠县青年奔赴延安的故事。
1
马丁:率数十名学生前往延安
马丁(1913~2012年),原名马洪英,出生于忠县石宝坪山坝一个书香之家,其伯父马子尊和叔父马德尊、马仁庵均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和辛亥革命。他是家中长子,三个弟弟、两个妹妹,从小便受到民主和进步思想的熏陶。
1930年,他随在国民党部队任职的四叔马德尊到驻地南昌,就读南昌第一中学。1931年考入上海东南医学院。不久九一八事变发生,各地学生、工人和市民群情激愤,纷纷罢课罢工,强烈要求政府抗日。9月28日,上海、南京的学生几千人前往国民政府请愿,要求对日宣战。18岁的马洪英参加了这次革命行动,初次接触到了共产党的抗日救亡宣传。因表现突出,1933年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学运工作负责人、四川老乡刘开基(化名)将他纳入考察培养对象。为方便开展工作,马洪英将自己的租房作为会议地点。在学生运动中,他结识了李维汉的二女儿、地下工作联络员李曦,更加靠近中国共产党。
1935年“一二·九”运动发生后,抗日救亡风暴迅速波及全国。此时的马洪英已是东南医学院的学生运动领导人之一,他率同学们走出校门,到市区游行示威,抗议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还率队到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深入乡村进行抗日宣传。在南京游行抗议时遭军警镇压,游行队伍被冲散,很多人被捕。马洪英也险些被捕,并与刘开基、李曦失去联系,后来他前往中共南京办事处找到李克农,要求去延安。李克农告诉他,你是学医的,回学校也可以参加抗日救亡工作,等拿到党组织介绍信再来找我们。
1937年7月,马洪英和同学史敏言考入南京中央医院实习。因成绩优秀、业务能力突出,很受院长沈克非的赏识。卢沟桥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10月,沈院长奉命率医院西撤至长沙,马洪英和史敏言等也撤离上海。途中他们一边照顾伤员,一边宣传抗日。在长沙,他和同学们的抗日救亡宣传得到了八路军长沙办事处的支持与帮助。在了解他的经历后,中共党组织决定发展其入党,马洪英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时,国民党特务准备抓捕他,党组织通知他紧急撤离长沙。军警将医院重重包围,他躲在沈院长汽车后备厢脱离虎口。
到了武汉后,马洪英拿着介绍信到八路军办事处接上了关系。在汉停留期间,要求去延安的学生很多,党组织安排马洪英带着这批学生,去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完备手续后,奔赴延安。马洪英不负组织信任,率领数十名学生,辗转千里,历经艰险到达延安。之后,党组织分配他到陕西旬邑陕北公学工作,成仿吾校长安排他当学生队指导员、学校医务主任。但因路远事多,他的党组织关系在层层转接中丢失。1938年初,由成仿吾校长介绍,马洪英取革命兵丁之意,改名马丁,再次加入共产党。
1939年,陕北公学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四校合并为华北联合大学,马丁任学校卫生处副处长、党支部书记兼医务主任、卫生所长。1941年底,他又调到马列主义学院马列主义研究小组做理论研究。之后,中央总卫生处处长兼中央医院院长傅连暲把他要到卫生系统,安排到中央北方局与北岳区党委合办的卫生队任副队长、队长。1944年冬由傅连暲推荐,他调到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先后任医政科长、医政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马丁随中央工委辗转华北。1948年,晋察冀军区与晋冀鲁豫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他担任军区卫生部医政处处长。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央成立北平军管会,马丁是下设的卫生接管部成员,负责接管国民党陆军总医院,他身兼华北军区卫生部医政处处长、陆军总医院院长和军管会成员三职,重担在肩。在他的管理下,医院先后更名为华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北平陆军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他都担任院长。
1955年,马丁荣授上校军衔,中国人民抗战胜利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中国人民解放胜利二级解放勋章,1960年晋升为大校。1959年任北京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马丁在“文革”中受到冲击。1979年平反后任北京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部长,1983年以副军职离休。马丁的一生为抗战救护和新中国军队系统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2
莫延年:投笔从戎奔赴延安
莫延年(1920~2004年),原名莫肇昭,忠县拔山镇人。1934年考入忠县县立中学,后转到成都协进中学读书。1938年改名莫延年,奔赴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到富县进通讯学校,毕业后于1939年参加八路军,编入129师385旅172分队电台做报务员,开赴抗日前线。
莫延年多次向家中写信,述其忠党爱国之志,并动员大妹肇瑜等投奔延安。莫延年历任军委三局、十八集团军前总太行军区报务员,129师报务主任、电台台长。之后,跟随刘、邓大军转战太行山,抗击日伪军,经历了129师的历次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解放军17师、57师师长。解放后,先后任空军司令部通讯处长、空军司令部训练处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指挥部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空军电讯工程学院(空军工程大学)副政委、政委,参与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条例》的修改工作。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中国人民解放胜利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二级“红星勋章”,1983年以正军职离休。
2004年4月17日因病逝世,党和人民给了他高度评价,说他是“我军革命战争年代少有的知识分子,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优秀的军队通信工作者”。
3
李正清:伉俪比翼飞到延安
李正清(1917~1971年),忠县磨子乡人,从忠县明新小学、忠县县立初中、万县师范读到成都华西协和高级中学。
1937年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后,李正清和爱人陶顺文商量,决定前往延安。当时,凡是要到延安,必须到八路军办事处办理手续。为此,他找到同乡秦德君,由她转托郭春涛写了给周恩来和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主任林伯渠的两封介绍信。当年10月底,夫妻俩从成都出发到了西安,找到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林老热情接待了他们,很快办完手续。之后,从西安到延安,八百里山川,他俩无钱坐汽车,全凭两条腿,还要通过国民党层层关卡。他们一路风餐露宿,历经艰辛,终于到达了延安。经过口试、笔试,李正清被录取进了抗日军政大学,成了第三期学员,陶顺文被录取进陕北公学,两校相距不远。
当时,抗大学员被编为军事、政治、女生三个大队,李正清分到政治大队。1938年夏,同学们从抗大毕业后,争先恐后报名上前线。不巧的是,李正清胃病再次发作,吐血不止,但他还是坚持要求到前线去。抗大副校长兼教育长罗瑞卿找他谈话,亲切耐心地劝导他说:“你的病这样重,目前延安医疗条件太差,前线更差,你还是回四川去,一方面治病,一方面直接和当地党组织联系,做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不管在哪里,都一样干革命嘛。”并亲笔为他写了介绍信,叫他到重庆找吴玉章。临行前,毛主席来抗大给学员作报告,报告结束时,学员们纷纷请毛主席为自己的纪念册题词,毛主席为李正清题写了:“团结干部,联系民众,是一刻也不应该忘记的。如果这样做,就有了工作胜利的基础。”
李正清回到重庆时,吴玉章热情接待了他。他先后在辅仁中学、青木关中学等校任教和当教务主任,秘密联系进步教师和学生,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农工民主党,先后担任农工党重庆市委委员、副主任委员。1950年,李正清被求精商学院、正阳法学院聘为教授,不久又担任正阳法学院院长兼教务长。1952年调到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授,讲授《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等课程。同时,担任农工民主党中央咨监委员、重庆市委和北碚区委顾问、农工西师支部主任委员。
4
陈其祥:踏出监狱奔赴延安
陈其祥(1913~2011年),193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成都市共青团南区工委书记。同年11月被捕入狱,坚贞不屈,入狱五年。1938年1月出狱后,得知中共中央在延安,于是决定前往延安,找党中央,参加革命队伍。
此后,他历尽艰险,跋山涉水,辗转千里奔赴延安,先后在青年干部学校、陕北抗大三分校学习。1942年3月毕业后,到八路军印刷厂工作,任后勤政治处干事、党总支部书记。1946年11月任职延安药厂。参加1949年12月西南服务团,担任党总支部书记、大队长,历任四川省重庆市总工会干部、市搬运公司副经理、市建委集修处党支部书记、副处长。1983年1月离职休养。2011年8月24日逝世,享年99岁。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