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松樟板鹅的前世今生

版次:010    2025年09月02日

□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陈斌

荣昌卤鹅出圈后,知名度越来越高。人们在卤鹅狂欢中体验着从未有过的满足感。不过,荣昌不仅有卤鹅,还有松樟板鹅。

在濑溪河下游的清江河段,两岸花红柳绿,河中鹅、鸭成群结队正在水中欢快地觅食、嬉戏。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荣昌区黄二姐白鹅加工厂总经理甘林看到眼前这一派景象,快速地穿好雨裤,下到水里,手拿十余米长的竹竿,当起“鸭司令”,将个头大、羽毛光鲜的鹅、鸭划拨到一边,让它们成为加工松樟板鹅、板鸭的食材。甘林挑选的鹅鸭生长期在120天左右——鹅鸭的生长期太短或太长,加工出的产品口感都不会很好。

甘林在荣昌美食界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经营的“黄二姐”品牌系列,入选“重庆味道”电视栏目组“最具重庆特色老字号品牌10强”、第二届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博览会“最受市民欢迎非遗50强”等,中国饭店协会则授予“中国名菜”称号。

传统美食大多由家族世代相传,甘林的“黄二姐”品牌系列也不例外。这个品牌是甘林的母亲黄贵先,继承祖上传统技艺并创新创立,其在家中排行老二。

清初时,黄家祖上在“湖广填四川”时从广东潮州移民,至荣昌“远夹石”(今远觉镇)定居下来,带来原住地凉菜的制作技艺,又结合重庆地区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食材资源及饮食习惯,再经过甘林的外曾祖父黄守前等诸辈不断改良,逐渐形成。由于黄氏在辗转迁移过程中形成较为开放的家风,因而摒弃传男不传女的陋习,将这传统技艺最终传给了甘林的母亲黄贵先。“黄二姐”品牌由此得名。

1948年,黄家在荣昌县城鼓楼坝(今明珠饭店地段)开设餐馆。后来,这家餐馆经过公私合营后并入国营人民食堂。1981年,黄家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领到个体经营执照的商家,再次让这一传统美食发扬光大。

20年前,甘林接掌了这一传统技艺,在原有凉菜基础上,不断摸索创新,让松樟板鹅、板鸭产品更加受人们喜爱,“黄二姐”品牌更是成了荣昌美食的一张亮丽名片。

松樟板鹅、板鸭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首先是选择上好食材,鹅鸭屠宰后整理晾干水分,用广东湛江海盐和荣昌本地产的大红袍花椒涂抹、按摩,并对原产于云南、广西、海南等地的26味香料进行炒制,然后用炒制好的香料与鹅鸭一起密闭腌制48小时左右。腌制结束后,起腌过沸水,经过36小时自然晾干,等待进行熏制。

熏制环节十分重要,板鹅、板鸭的松樟天然鲜香便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甘林的熏制间位于夏布小镇的非遗工坊内,按照环保闭路循环的要求,用松针、香樟树的枝杆,在无明火的前提下,烟熏20小时以上,让松针、香樟树等天然植物的清香慢慢浸透,色泽鲜亮的松樟板鹅、板鸭完成了华丽的蝶变。

松樟板鹅、板鸭食用时,尚需用蒸或煮的方式加热30分钟。一道口感鲜嫩、溢香冒油的美食就这样端上了人们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