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重人的诗友圈

版次:010    2025年09月12日

□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董运生 胡江华

李重人(1909~1969年),原四川省奉节县柏杨坝(今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坝)人,我国现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也是诗人与书法家。《龙池山馆诗》是他1947年出版的一部个人诗集,集子中他与诸多诗友的酬唱往来之作,生动地勾勒出一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万县地区文人活动的生动图景。

1

李重人为人谦和、医文兼修,龙池山馆是他位于万县乌龙池的寓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少机构西迁,诸多文士亦随之居留万县。龙池山馆可谓乱世中的文化沙龙,不少文士于此雅集,以琴、棋、书、画、诗、酒为媒介,交流思想、慰藉情感,即使主人不在家亦不妨碍活动照常进行。且看《逸鸿、抱青、雨耕、大坚雅集敝庐作画,适予以事未与其盛,归见巨制,为赋此律》:“高会龙池日,主人适远游。江山增藻绘,文酒足风流。满座皆名士,孤怀逐野鸥。归来认鸿爪,重与话中秋。”李重人外出远游,但这并不妨碍高逸鸿、傅狷夫、刘雨耕、魏大坚等书画界知名人士于龙池山馆雅集,由此不难看出李重人的宽厚品性与人格魅力。

李重人交游甚广,在他的诗友圈中,大体可分为医界同仁、文艺界人士、政商界人士三类。与李重人酬唱的医学同仁有陈无咎、冉雪峰、沈仲圭、王渭川、尹莘农、郑惠伯等,除记录生活外,他们亦借诗歌抒发医者济世情怀。且以《次韵陈无咎二首》中的第一首为例:“暧暧姝姝浪负名,宁知天网掩八纮。西方贤圣同心理,南浦鲰生共幸荣。妙契遥搜金匮秘,长才独掣北溟鲸。三千水击博空去,莫洫沮洳笑蚌蛏。”1930年,李重人与向蛰苏同去上海考察、学习,同年12月就学于陆渊雷主办的“国医学院”,先后结识了陆渊雷、陈无咎、时逸人等著名中医,返万后仍与他们保持书信往来。在这首诗中,李重人既表达了对前辈的敬仰,也展现了自己融通中西医学的学术视野,抒发了自己的医学抱负。这首诗既是两位医家的心灵对话,也是传统中医面临现代挑战时的一份诗性宣言。

再看《访冉雪峰董家岩即席口号三首》中的第二首:“秘笈搜雠乐有余,闲中今古足幽居。凭将卅载呕心诀,著有千秋救世书。”李重人、冉雪峰同为儒医,交情深厚,李重人以简单数语就勾勒出了一位隐居著述的医者形象,其中洋溢着浓重的学术理想与济世之心。

2

在《龙池山馆诗》展现的诗友圈里,文艺界人士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人因共同的志趣而凝聚到一起,在艺术的天地里互相温润、砥砺品格。

和李重人有诗文交集的文士有刘孟伉、刘雨耕、马丝白、徐悲鸿、徐元白、徐澄宇、杨大钧、高逸鸿、傅狷夫、高兰等。在这部分诗友中,李重人与刘孟伉友情最深,二人均生于七曜山下,至万县后过从甚密,李重人还多次为刘孟伉传递消息、掩护其撤离。且看《喜晤艺叟》:“七曜山头此霸才,开州有约又却回。寥天白雁不传书,江上故人来不来。一别风雨六经春,寒梅岁岁动离情。今朝中庭喜雀噪,山馆日斜逢雨耕。雨耕示我诗数首,纸上顿惊龙蛇走。读罢欷歔正怀人,贺老忽报来艺叟。揽衣倒屐迎跄踉,入门但听笑语狂。乍见喜心翻倒极,反疑梦里今何夕。”写此诗时,李重人与刘孟伉已6年未见,彼时刘孟伉正在七曜山中打游击。听说刘孟伉来,李重人慌得鞋子都没穿好就出门迎接,因太过欢喜,竟怀疑此次相遇究竟是梦是真。

再看《和悲鸿〈题孤竹图〉》:“化龙有奇士,入山爱隐君。风篁自成韵,何必托青云。”在与徐悲鸿的和诗中,李重人以竹子为意象,有力地展示了士人独立自守的风骨。

3

在李重人的诗友圈里,亦有不少政商界人士,如金仲椿、陈禅心、王晓籁、穆守志、刘云雄、刘哲雄、彭光汉、胡次威等。

彭光汉是川军少将,与李重人的父亲李建之关系较好。李家曾有数十亩典质已久的田地,到1939年时才为彭光汉慷慨赎回。对此,李重人满怀感激,并于别离6年后写下如此诗句:“忆昔艰难日,感君慷慨行。风尘轻一别,梦寐想高情。弱岁投戎旅,频年驻锦城。蜀中老名将,髀肉应重生。”

胡次威是从万县走出去的现代著名法学家、政治家,曾于浙江兰溪搞自治实践。在《送别胡次威》一文中,李重人既满怀惜别之意,又不乏对对方匡时救世的勉励。

李重人与诗友们的诗歌交流并非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隐逸意识与忧患情怀的交织,他们在隐逸中坚守文化理想,在忧患中心系家国命运。他们通过诗文唱和活动,坚定了操守,砥砺了品格,赓续了文脉。且看《和湘芷庵人日雅集元韵》:“雅集兰亭见古情,高斋镇日拥书城。雄谈已接陈惊座,孤愤常怀阮步兵。巴蜀江山称独固,梁园风月与谁清。当筵有客赓长句,我欲裁诗愧后成。”全诗沟通历史、现实、心理三重时空,既借雅集展示了乱世中文化的传承与文人的坚守,也以阮籍的孤愤浇筑自己及同道中人心中的块垒,以巴蜀独固与梁园风月相对,表达了对时世的深沉忧患。

《龙池山馆诗》中的诗友圈,不仅记录了动荡年代里文人的交往活动,亦为地方文化史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在战火纷飞、家国危难的岁月里,这些作者们以诗歌活动构筑了精神家园,增强了文化的韧性。李重人作为这个圈子的核心,他不仅以医术救治生命,也以诗作滋养心灵。

岁月的风尘已经远去,书页已有些发黄,不少字迹变得漫漶不清,今日重读这些诗篇,审视《龙池山馆诗》中的诗友圈,我们仍能感受到士人在艰难时世中维系文化命脉的豪情、心系家国的热忱,而这,正是我们时刻都不能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