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1 2025年09月12日
□向萍
大爷每天都要遛弯,遛弯总会带着一个小板凳,当然手牵手形影不离的,还有他的老伴。老伴个子娇小,身子单薄,俩人并排站一块,老伴足足矮大爷一个头。
那个小板凳非常别致,是大爷就地取材巧手完成,两个棕褐色木叉,裹着军绿色帆布,轻巧方便,收放自如。每天下午,大爷都会去小区凉棚打卡,和一群老年朋友玩扑克。来到凉棚,他会先把老伴安顿好,摆稳小板凳,然后张罗着老伴紧挨自己坐下。老伴很听话,也很配合,总是习惯性靠在大爷腿边,愣愣地看着,不说话,脸上偶尔露出憨憨的笑。
洗牌间隙,大爷会抽时间照顾一旁的老伴,时而拿出水杯给老伴喝水;时而用风油精在老伴腿上和手臂上涂涂;时而捋捋老伴的头发,像哄孩子般拿出小零食给她吃一口……老伴安静而顺从,间或会拉拉大爷衣角,吱吱呀呀说一阵,当然,这些模糊不清的话,只有大爷能懂。
大爷姓周,今年69岁。老伴姓邓,84岁,大家叫她邓婆婆。邓婆婆患病多年,有青光眼和阿尔兹海默病。
我一直非常困惑,周大爷和邓婆婆足足相差15岁,在那个年代,难道他们之间有一场跨越世俗的姐弟恋?后来,当我真正走近他们时,才知道这背后的故事。
原来,邓婆婆是周大爷的嫂子。那是1978年,周大爷的大哥不幸患病离世,留下嫂子和3个孩子艰难度日。22岁的周大爷稍有空闲就去帮嫂子的忙,田头地里、屋里屋外,成了嫂子家的主要劳动力。一天傍晚,周大爷被老母亲叫住,母亲轻言细语的一番话,从此定格了周大爷的一生。“儿啦,娘给你商量个事,你大哥走了,大嫂一个人拉扯孩子好造孽,要是嫂子再嫁,对侄儿侄女也不好,妈想求求你,看在侄儿侄女的面上,你就和大嫂一起生活好吗?帮帮你大哥一家子……”
母亲的话让周大爷愣住了,但看见大嫂无助忧郁的眼神,侄子侄女嗷嗷待哺的渴望。再看着眼前的母亲,一双浑浊的老眼,充满着期待,甚至还带着殷殷乞求,周大爷默默地点了点头。就这样,他和大自己15岁的嫂子组成了新家,毅然挑起了嫂子一家的重担。
周大爷从小家境贫寒,只上过小学,好在人高力壮,吃苦耐劳,靠下苦力维持着一家老小的生活。为补贴家用,周大爷四处打零工,哪里砌房子,哪里修公路,总少不了他。搬火砖,抬石头,打土夯,他的肯干吃苦,在村里出了名……
年轻时的邓婆婆个子不高,娇小玲珑,但干起活来是一把好手,做的一手好饭菜,更是让周大爷香在嘴上赞在心头。日子虽清苦,生活中丝丝缕缕的甜,悄然在弥漫。贤惠、能干、善解人意的邓婆婆,让周大爷的生活,无处不充满着爱和幸福。
1980年春天,周大爷欣喜地得知妻子怀孕了,然而这份喜悦马上被无情的现实打破,面对沉重的家庭负担,经过激烈思想斗争,周大爷毅然决定不要这个亲骨肉,他心里只有一种声音:养好侄儿侄女,把他们当亲儿女。好心人,天不负。如今,三个侄儿侄女成家立业,且个个小有成就,他们视幺爸为亲父,敬重有加。
生活的小船,总会遇到风雨。10年前,邓婆婆不幸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病,眼睛也几近失明。从此,周大爷成了邓婆婆的眼,无论走到哪里,那双有力的大手,始终牵着邓婆婆,从未离开过。
周大爷随身携带的那个小板凳,便是平凡岁月里两人爱的最质朴表现。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