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臂纤细却“duangduang”抖 专家提醒别被“纤细”迷惑
版次:012 2025年09月12日
捏着软软糯糯,晃动如“水袋”,“脂包骨”体形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瘦子的肉摸起来也能和胖子一样“duangduang”的?最近,“脂包骨”身材在自媒体平台引起热议,不少瘦子网友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脂包骨”身体。有的人手臂纤细,但轻轻一碰,却像胖子一样抖了起来,即使用力也没有肌肉线条。对于这种身材,有网友认为“脂包骨”身材“手感很好”“很可爱”,也有网友分享自己或他人身高体重看似正常但体脂率极高的经历,担心会引发健康问题,更有网友夸张留言,“脂包骨体脂率比猪还高2倍”。什么样的身材是“脂包骨”身材?这样的身材会有健康风险吗?一起来听听专家是怎么说。
“脂包骨”代表肌肉含量不足
实际上,所谓的“脂包骨”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记者走访了重庆中心城区的医院,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内分泌科就接诊了不少类似的患者。此前,既有脂肪又有肌肉的身材,被网友戏称为“脂包肌”,那么,什么样的身材是“脂包骨”身材,这样的身材会有健康风险吗?
西南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周丽娜介绍,“脂包骨”是大众对于骨架纤细、肌肉含量低,但体脂率却偏高的身材的一种通俗叫法。从体成分来看,虽然这类人群体重可能正常甚至偏轻,但女性体脂率常达25%~30%甚至更高(健康范围一般为20%~25%),而肌肉量往往不足25%(健康标准应为30%~35%)。对比前段时间公众讨论度较高的“脂包肌”,“脂包肌”是“肌肉量充足但外层覆盖一定脂肪”的身材类型,“脂包骨”则是“肌肉量匮乏,仅靠脂肪包裹骨骼”的状态。
周丽娜提醒,“脂包骨”这种身材隐藏着多重健康隐患:
一是代谢功能紊乱的风险增加。由于肌肉含量不足,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效率下降,更易引发胰岛素抵抗,甚至为Ⅱ型糖尿病埋下伏笔;
二是骨骼关节更脆弱。肌肉是骨骼和关节的“天然缓冲垫”,缺乏强健肌肉的包裹和保护,“脂包骨”人群骨质疏松和关节损伤的风险比正常人群更高;
三是运动能力受限与体能下降。“脂包骨”人群常感到虚弱乏力、日常活动耐力不足,“这就像给自行车骨架裹上羽绒被,看起来蓬松,蹬起来费劲”;
四是存在隐性营养不良的可能性。很多“脂包骨”人群的形成与长期不合理饮食相关,比如为追求纤瘦而过度节食,或偏爱高油高糖却低蛋白的食物,看似体重正常,实则身体已处于“营养失衡”状态。
这样避免和改善“脂包骨”体质
周丽娜提醒,想要有效避免或改善“脂包骨”身材,需从运动、饮食、生活习惯三方面同步发力。
在运动方面,遵循力量训练优先的运动策略,告别“只做有氧”的运动模式,将力量训练作为核心。抗阻训练是核心,优先选择能刺激大肌群的复合动作,比如深蹲、硬拉、俯卧撑等。有氧运动并非完全不需要,而是要“巧做”。长时间、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容易消耗肌肉,反而不利于改善“脂包骨”,更推荐选择“短时间、中强度”的有氧运动形式。此外,融入日常“微活动”也是运动的有效方式,如用爬楼梯代替乘电梯、步行代替短途开车。
在饮食方面,遵循“吃对食物比少吃更重要”的原则,做到均衡营养,足量蛋白。一是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二是选择优质碳水与脂肪,三是补充关键营养素如钙和维生素D、维生素B。
在生活习惯方面,一是保证优质睡眠,每晚需保证7~8小时睡眠,且尽量在23点前入睡,睡前1小时可远离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通过泡脚、听轻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提升睡眠质量。二是管理压力,长期高压状态也会加重“脂包骨”问题。日常可通过每天10~15分钟的冥想、瑜伽或深呼吸调节情绪,也可以培养读书、画画等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减轻心理压力。三是保持身体水分,每天需饮用1500~2000毫升温水,运动前、中、后也要及时补水。
周丽娜提醒,美不应该只有一种标准,但健康永远是不可妥协的底线。如果你发现自己属于“脂包骨”体质,就不要再盲目追求更瘦了,而是要开始通过科学的方式改善肌肉量和骨骼健康。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石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