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2 2025年09月17日
9月16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成效。
市文化和旅游委党委书记石强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效,市文化和旅游委多名相关负责人现场就相关热门问题答记者问。
重庆让“诗与远方”触手可及
石强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增加值均突破千亿级大关,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正在逐步凸显。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1452.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了4.5%,持续位居西部前列;旅游产业增加值1401.3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4.35%,高于全国水平。
石强从4个方面介绍了“十四五”时期重庆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效。
1.五年来,重庆推动产品创新、产业升级,让“诗与远方”触手可及。文旅特色IP出圈出彩,A级旅游景区从209家增至323家、旅游度假区从22家增至32家等让游客有更多出游选择。
2.打造老百姓身边的“文化客厅”,建成公共文化新空间等设施1.5万余个。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91个,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873平方米,让市民在15分钟步行时间内,就能享受阅读、演出、艺培、展览等文化服务。
3.重庆实施文物保护项目870个,登录不可移动文物2.6万处、可移动文物148.2万件,涪陵白鹤梁题刻、中国传统盐业遗产、川渝宋元山城防御体系、蜀道(重庆段)成功列入“申遗”预备名单,为群众提供更加厚重深邃的历史文化滋养。
4.推动品牌宣传、市场治理,让“新韵重庆”走向世界,文旅形象不断提升。创新推出“雄奇山水·新韵重庆”文旅宣传品牌口号,成功举办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等品牌节会,组织开展蛇年央视春晚重庆分会场、“魅力重庆”无人机灯光秀等现象级引流活动,重庆文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有效提升。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下月开幕
市文化和旅游委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刘晓年介绍,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即将在10月拉开帷幕,参评剧目、特邀剧目展演以及全国优秀美术作品、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等艺术活动,将在我市陆续展开。重庆原创歌剧《尘埃落定》、舞剧《杜甫》《天下大足》、芭蕾舞《惊鸿》,川渝合作话剧《谁在敲门》,以及13部群众文艺作品,将在家乡人民面前角逐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群星奖”。
据悉,“十四五”期间,“渝字号”精品力作实现舞台艺术主要门类国家级奖项荣誉全覆盖,包括川剧《江姐》获文华奖,舞剧《绝对考验》获荷花奖,歌剧《尘埃落定》获圆梦奖,魔术《天女散花》获金菊奖,四川扬琴《血写春秋》获牡丹奖。
前8个月
入境游客同比增长82.48%
市文化和旅游委一级巡视员幸军介绍,今年1月~8月我市接待入境游客同比增长82.48%,增速保持全国领先。
据悉,重庆文旅全球“圈粉”,推出“重庆云海列车”“最宠游客的城市”“向世界讲述重庆”等宣传品牌,开展“与辉同行·重庆行”“库里重庆行”等活动,叠加《惊梦》《庆余年2》等影视IP,全矩阵传播量累计突破200亿人次。重庆入选“2023亚太三大旅游节庆城市”及2024年度微博最具影响力国内游城市。
博物馆年度参观人次破4000万
“十四五”以来,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度空前高涨。市文化和旅游委一级巡视员幸军称,我市博物馆年度参观人次突破4000万,暑假期间三峡博物馆“一票难求”。
据幸军介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2.6万件三普文物全部完成复查,新发现超3300处;新公布两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实施文物保护项目870个,以文物系统性保护为抓手,有力支撑长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涪陵白鹤梁题刻等4处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全市文物总体安全。
培育形成旅游产品体系
市文化和旅游委副主任罗绍禄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市立足以多元化的产品供给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培育形成了以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都市景观、游轮游船、温泉康养、旅游演艺等为代表的旅游产品体系。
突出擦亮“三张名片”,让重庆旅游“出圈”又“出彩”。立足江河纵横、名山荟萃等资源优势,持续提升“世界山水都市”“壮美长江三峡”“多彩风情武陵”文旅名片,依托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等节会平台,推动跨区域联动、宽领域合作。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渝东南武陵山区旅游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6.7%、9.1%、10.7%。
打造“15分钟
品质文化生活圈”
市文化和旅游委一级巡视员钟前元称,近年来,我们以数字化为牵引,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实现线上线下为民服务。大家可以通过手机端“渝快办”“支付宝”“微信”等,搜索“渝快文化生活”“惠游重庆”小程序,实现市内文博场馆、展览演出、讲座培训、活动直播等“一屏尽览”“一键触达”。
我市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数智赋能。依托“智慧文旅”行业大脑,聚焦“文化资源均衡配置、服务供给精准触达”,打造了“渝快文化生活”“惠游重庆”“巴渝文物”等三个数字化综合应用场景,实现文图博美等2万个公共文化设施、167个景区景点、2.6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可查询定位、可评价反馈,已发布推送5.3万场次文化活动,配送演出、培训、讲座等“百姓点单”流动服务15万次,惠及3200万人次,切实让群众对身边的文旅资源可见、可感、可及。
上游财经-重庆晨报记者 董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