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块石雕、一尊尊佛像、一扇扇雕花门扇、一副副匾额……搭建了一条通往历史纵深的时空隧道

大圆祥:唤醒巴蜀祖屋记忆

版次:009    2025年09月17日

□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李光德

从璧山城区出发,跟着导航,车行大约半小时,便来到健龙镇龙江新石村。在这个偏僻的乡村,一个有着近两百年的老厂房并不引人注目,只有墙体斑驳的厂门和上方“天福碗厂”几个大字,还依稀讲述着曾经发生的故事。

这里原是璧山天福碗厂所在地。因岁月侵蚀,“天”字上面的一横早已丢失在了岁月的时光里。如今,这个从清朝咸丰年间走来的乡村工业遗址,实现了涅槃重生。2013年,璧山企业家刘健将这里改建成大圆祥博物馆,馆藏着比天福碗厂更为久远的巴蜀风情和文化根脉。

1

收藏 用大半辈子财富打造“巴蜀祖屋”

馆长刘牛是个刚20岁出头的年轻后生,大圆祥博物馆凝聚着他父亲刘健一生的心血。

1994年,地产开发商刘健到四川阆中古城游玩。穿行在古城的大街小巷,那些承载着历史和光阴的古建筑,让刘健感到陶醉。在一座古民居废墟里,他意外发现了一个废弃的戏楼木雕背景构件,那是一块“福禄寿”三星的清代木刻。看着神态逼真、造型别致、雕刻精美的木刻,刘健爱不释手。在一番讨价还价后,他最终以不菲的价格带走了这块木刻雕版。

从那以后,寻找、收藏、保护老祖宗留下的老建筑构件,成了刘健的执念。但凡遇见心仪的老物件,刘健就一定要把它们带回家。这些老物件,见证了生命的悲欢离合或家族的兴衰荣辱。

刘健一次次在古建筑里流连忘返,一次次坐在废墟上独自沉思。他不知道,眼前的残垣断壁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和命运转折。他更不清楚,依附在这些古建筑身上的时光气息与人文风情,会不会随着这些古建筑的消失而永久消逝?

那时,刘牛经常半夜被叫醒,随母亲一起出门卸货。刘牛知道,父亲又拉回了一车老物件。这样的场景,在他成长的岁月里反复呈现。

那些年,刘健到底造访过多少古建筑,他自己也说不清。他经营娱乐、餐饮、广告装饰、房地产、建筑等产业的收入,换来的不是财富的攀升,而是越来越多的老物件。他大半辈子的经营所得,全都用于收藏各类古建筑构件、陈设和器具。

各种木制品、石雕被一车车拉回来,有时来不及一一清点,就堆放在家中或商业门市里。日积月累,数量越来越多,多到已经不能不给它们寻找一个家。2013年,刘健买下天福碗厂,将它改造成了如今的重庆大圆祥博物馆,展陈巴蜀古建筑木雕和石雕藏品等。

大圆祥馆藏数量达十余万件,总收藏量足以恢复数百栋巴蜀古宅大院,是中国目前古建收藏规模较大、藏品最为丰富的民间博物馆,被誉为“巴蜀祖屋”和“巴蜀民俗文化基因库”。

刘牛大学毕业后,父亲便将大圆祥博物馆和翰林山庄交给他打理。期望他从大圆祥“大度、圆融、祥和”的文化氛围里沉淀人生,滋养未来。

2 藏品

一条通往历史纵深的时空隧道

走进大圆祥博物馆,一块块石雕、一尊尊佛像、一扇扇雕花门扇、一副副匾额……搭建了一条通往历史纵深的时空隧道。循着这些文物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文明之光,就能抵达巴蜀文化和祖辈记忆的起点。

在大圆祥博物馆里,有明清时期的古门、窗、家具等木雕艺术精品数以万计,出自清代中晚期大家族的家训字板数千张,唐代至民国时期的宗教造像数千尊,各种匾额、古床、桌椅、神龛上万件,各种石像、石墩、石狮等数千件,汉砖一万多块。就连路边的桌椅、水槽全都是老物件。

在这里,模糊的祖屋印象渐渐清晰起来。走到门窗匾额馆前,讲解员手指一按,带着祖母般温和慈祥的声音便从时空穿越而来:“来吧,回到祖屋,在一件件遗存里,捡拾祖宗的记忆。”在“祖母”的呼唤声中,卷帘门的声音将我拉回现实。这一刻,祖屋已还原成了当初的模样,我对祖屋的虔诚与敬畏油然而生。

步入馆内,层层叠叠的门窗令人目不暇接,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藏品,内心的震撼与感动同时撕扯着我敏感的神经。眼前呈现的已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门窗,每一扇门窗都对应了一个家,抑或对应了一个家族的荣耀。在这些门窗之间穿行,就仿佛在高墙大院里进进出出,主人或亲切或冷漠地招呼声时不时在耳边回响。

寻根问祖是中国人最质朴的情感,也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走进寻根堂(祖宗牌位馆),看着与自己姓氏相对应的先祖牌位,总会情不自禁地去接近自己姓氏分支的源头。许多参观者在看到自己的姓氏牌位后,或深情凝望,或叩首敬拜,虔诚至极。

寻根堂最里面的房间是“祖母厅”,一缕光亮从门梁的间隙中投射进来,端坐在上方的祖母深情地凝望着远方。恍惚间,儿时记忆在眼前一一呈现。

木雕家具馆里收藏了大量清代家具,这里展陈的床、衣帽架、屏风等家具即便在当年也不常见。一张看上去很普通的围床,却有着惊艳的内在乾坤:床顶20多个方框里刻着不同的画面,包括喜鹊、梅兰竹菊等繁复的元素。床内设有暗盒,床框镶嵌玻璃,富丽华贵,功能齐全。每一张古床的背后,都藏着一段光阴的故事。

家训乃治家立身之言。家训字板馆藏有大量清代、民国时期的治家格言及诗词佳句等木雕字板,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万事让三分,天高地阔”等,从这些家训家规中,能清晰地感知到先辈留下的生活理念,以及朴实豁达、珍视当下的乐观个性。

石雕艺术馆外是一条石雕艺术长廊,两侧摆满了各个时期的石雕精品。

红藏馆是大圆祥最年轻的一个展馆。从1949年至今,《人民日报》刊登过的国庆节报道全部张贴在馆内的一面墙壁上,还有满满一墙的毛主席像章和画像,以及各类宣传画、标语和奖状等。这里是青少年的红色研学基地,一批批青年学生走进这里,研读这些带着时代烙印和历史温度的红色藏品,传承红色基因,夯实信仰根基。

一扇古门、一扇古窗、一张古床……都经历过沧海桑田,记录着岁月流逝的痕迹。这些曾经散落在巴蜀民间的古建筑构件在博物馆里被激活,汇集成一条由建筑寓意、文化艺术、家风家训、人文风情等完整拼接的文化根脉。

3 激活

专家、名人来了,游客们也来了

大圆祥博物馆虽远在乡野,却并没有与世隔绝。

2019年3月下旬,一群说着普通话、扛着摄像器材的年轻人在这里进进出出,他们从家训字板上解读一个个家族的立身处世和持家治业之道,用摄像机记录这些老物件承载的光阴故事,探寻大圆祥馆藏的民俗民风与精神秘旨。

他们是北京一家文化公司的工作人员,此行是拍摄电视纪录片《民间收藏之大圆祥博物馆》。纪录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展现巴蜀儿女的家国情怀。此次拍摄源于影视巨星成龙的关注和支持。2017年10月,成龙专程飞来重庆,前来参观大圆祥博物馆。

成龙走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孙子梁鉴也来了,中国科学院专家、古建筑专家、收藏界名人、艺术家也纷纷不远千里到此参观。文化名人和业界大咖的持续关注,让大圆祥博物馆一下子出了名。2018年,大圆祥博物馆入选“重庆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2019年,新开放的“红色文化主题展馆”成为璧山区干部教育培训民俗文化现场教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和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校外实训基地;2020年12月,大圆祥博物馆入选第四批国家三级博物馆。

时代变迁,去博物馆看展逐渐成了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大圆祥博物馆适时推出“重庆祖屋·巴渝传统文化游学之旅”“我在博物馆抄家训”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在这里,游人除参观博物馆外,还能参与石雕拓片、清代版画体验、门神敦煌泥版画体验、民俗体验等文化活动,还可以选购文创衫、门神鼠标垫、吞口车挂等各种文创产品,感受巴蜀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先辈祖宗的生活场景。

大圆祥博物馆不仅是巴蜀文明的个性印记,也是川渝两地的情感故园。在文旅融合、产业联动的创新引领下,大圆祥博物馆的藏品已进入璧山区图书馆、秀湖水街、古道湾公园等地,形成了主题展览、特色餐饮和特色民宿等高度关联的文旅产业生态。

4 愿望

还原一百多座巴蜀古宅大院

如今,刘牛也有自己的苦恼。父亲带着兴趣和情怀建成了这家博物馆,但因为自身缺乏“造血”机能,让这个赫赫有名的民间博物馆,长期处于“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尴尬境地。

大圆祥博物馆位置偏远,前来参观的游客有限,门票收入和文创产品收入也只是杯水车薪,博物馆员工的工资支出和文物保养、修复、矫正耗资惊人,资金缺口巨大。

与其叫刘牛馆长,还不如叫“馆奴”更为贴切。父亲刘健每天都很忙,他必须努力挣钱来供养这些耗尽毕生精力收藏的宝贝,让它们“活”得有尊严。

藏品生于收,死于藏,活于放。刘健和刘牛知道,博物馆的出路是他们一家人的最大困惑与精神羁绊。让这些古建筑构建走出封闭状态以更广泛的形式讲述自己的故事,是博物馆存在的意义所在。如今,很多地方都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希望他们带着藏品打造各种主题博物馆和传统文化基地,用文物承载的历史温度与人文气息为当地文化和旅游赋能,让参观者从文物的活态呈现中感受巴蜀文化的源远流长与独特魅力。这不仅给了这些藏品一条生路,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藏品的社会功效。

但刘牛最大的愿望是,复建一个规模庞大的古建筑群落。博物馆里展出的文物,仅是刘健收藏品的1/3,大量的古建筑构件依旧存放在仓库里。这些建筑构建可还原一百多座巴蜀地区的古宅大院。如果复建成功,能为川渝两地建立一个认知巴蜀历史的人文标本和民风民俗的活态样本。

在刘牛的心中,古建筑群落的理想归宿就在璧山。这不仅因为他的根在璧山,而是因为大圆祥博物馆的藏品全部来自川渝两地。

走出大圆祥博物馆,一部巴蜀地区艰难曲折与沧海桑田的人文历史,依旧还在眼前缓缓流动。在海量藏品折射出来的文明之光中,不经意间完成了一次文明的洗礼和精神的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