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登台演出,14岁考入南桐川剧团,38岁赴北京演出……2014年成为市级非遗传承人

老戏骨陈代科的川剧人生

版次:010    2025年09月17日

□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陈劲

陈代科生于川剧世家,5岁登台演出,14岁考入南桐川剧团,38岁奔赴首都演出,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1983年,随“振兴川剧”赴京演出,饰演传统剧目《禹门关》主角杨老令公,演出刚落幕,杨尚昆、张爱萍、邓小平夫人卓琳,还有曹禺、吴雪等文艺界泰斗纷纷上台接见并合影。那一刻如同一场璀璨的梦境,他眼中闪烁的光芒,是自豪,更是对川剧炽热的爱。

如今已近八旬的陈代科,这辈子几乎都泡在了川剧的戏海里,那股源自骨子里对川剧的热爱,诚如他自己所说,真是打娘胎里就带来的。

1出身世家,少小入戏

陈代科出身于川剧世家,父母皆是川剧演员,打小就浸润在川剧独有的艺术氛围里。咿呀学语时,别人家孩子听的是童谣,他耳边萦绕的是婉转悠扬的川剧唱腔和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响。川剧的种子,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5岁那年,陈代科首次登台,扮演杨家将故事《前·后战会》里杨四郎儿子阿哥儿的形象。那时的他,还没台板高,小小的人儿往台上一站,却丝毫不显怯意。锣鼓声起,他张嘴开唱,一招一式虽带着孩童的稚嫩,却又有模有样。台下的观众被逗得啧啧称赞,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也就是从这一刻起,他与戏剧舞台紧紧相连,川剧成了他一生割舍不下的羁绊。

20世纪50年代,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川剧也迎来黄金时代。1958年,为支持南桐矿区文化建设,以重庆市川剧院第三团为班底,抽调骨干力量组建了南桐矿区川剧团。次年,14岁的陈代科凭借扎实的天赋,顺利考入剧团,拜在徐笑侬、廖啸风、刘化平、夏善平等名师门下。

陈代科主攻武生,兼演生角、小丑。他的唱腔圆润动听,每个音符都仿佛带着生命,在空气中跳跃。渐渐地,他成长为剧团的顶梁柱。

2峥嵘岁月,大放光彩

35岁那年,主演《武松打虎》,舞台上的他身形矫健,将武松的英雄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该剧荣获重庆市专业调演二等奖。1983年,他主演神话川剧《孙悟空智盗紫金铃》,把孙悟空的机灵劲儿、英勇无畏诠释得入木三分。这部剧于1983年3月被重庆电视台拍成舞台电视纪录片,在荧幕上大放光彩。

1983年10月,四川省提出“振兴川剧”的号召,并组织赴京演出团。陈代科作为南桐川剧团唯一代表被抽调,并参演传统剧目《禹门关》,在剧中饰演主角杨继业(杨老令公)。演出当晚,他在舞台上全情投入,将杨老令公的忠肝义胆、英勇善战演绎得活灵活现,赢得台下掌声雷动。

在陈代科等一众演员的共同努力下,南桐川剧团发展得红红火火。不仅为市川剧院持续培养、输送了一批优秀青年演员,还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剧目。陈代科先后在《十二个老英雄》《一家人》《雪山雄鹰》等剧目里饰演角色,随剧团走进重庆38个大中型厂矿,还在全川和贵州等地巡回演出,演出场场爆满,观众累计达百万人次。回忆起往昔,陈代科眼里闪着光:“当时剧场里座无虚席,甚至有观众站着看、爬到窗户上看,那场面,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3痴心不改,推陈出新

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娱乐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川剧遭遇了寒冬。电视、电影、流行音乐占据了人们的休闲时间,川剧观众流失,剧团经营陷入困境。1987年,南桐川剧团不得不撤销,108名演职人员被安置到相关单位。

但陈代科对川剧的热爱仍痴心不改,依旧为川剧的传承和发展奔波忙碌。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级演出,另一方面免费教孩子们练基本功,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戏曲要从娃娃抓起,只有让孩子们喜欢上川剧,这门艺术才有希望。”

终于,陈代科在坚守中迎来了川剧的复苏。2006年,川剧成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2013年,南桐川剧被确定为市级非遗项目;2014年,陈代科被评为市级非遗川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陈代科深知,传统戏曲要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必须推陈出新。于是,他开始重新编排剧目,不仅在时长和节奏上下功夫,还融入许多时代元素,让川剧变得更加通俗易懂。

2020年,由他担任指导的戏曲版川歌MV《我和我的祖国》在重庆电视台播出,引发强烈反响。用川剧传统唱法和技巧演绎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既保留了川剧独特的韵味,又让更多年轻人接受并喜欢。陈代科说:“这就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擦出的火花可真美。”

在陈代科心里,川剧就是他的命根子。“川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唱了一辈子,还想再唱一辈子。哪怕台下只有一个观众,我也要把这出戏唱好。”虽然年老,但每次登台前,他都一丝不苟地化妆,他说:“只要我还活着一天,就会热爱川剧一天,就会为川剧传承创新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