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龙骨坡遗址研讨会在渝召开,发布巫山考古最新重要成果

发现锯齿虎粪便化石 巫山龙骨坡遗址收获亚洲首次

版次:004    2025年09月18日

早年龙骨坡遗址是一个穿山洞

龙骨坡遗址成堆的动物肢骨

龙骨坡遗址

9月17日,金秋时节的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群贤毕至,“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在此隆重开幕。适逢“巫山人”下颌骨发现40周年之际,中外专家学者齐聚山城,围绕“东亚人类摇篮”展开深入研讨。会议还介绍了第五轮发掘的重要成果,包括亚洲首次发现的锯齿虎粪便化石,以及古人类可能使用骨器的关键线索。

揭秘东亚人类起源

中外学者山城研讨龙骨坡重大发现

会上,巫山县委书记曹邦兴在致辞中代表巫山县向远道而来的中外学者,以及长期支持遗址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等单位及同仁致以诚挚欢迎和感谢。

他回顾道,四十年前,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在巫山这片古老土地上揭开了“东亚人类摇篮”的神秘面纱。从距今200多万年的“巫山人”化石,到包含118个属种的龙骨坡动物群,这里不仅成为全球旧石器研究的重要基地,更是中华文明根系的关键拼图,为探索东亚早期人类活动轨迹、生存策略与演化历程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珍贵依据。如今,龙骨坡遗址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其独特的科学价值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此次研讨会,由重庆三峡博物馆白九江和北京大学夏正楷教授共同主持,中外学者围绕人类起源与生态适应展开深度交流。曹邦兴表示,这种跨越国界的智慧碰撞,将为龙骨坡遗址研究乃至世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注入新活力、带来新突破。

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带来了前沿学术报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在《华南砾石工业的再思考》中,系统梳理了华南砾石工业的整体面貌、发展脉络与学术价值;黄万波研究员在《龙骨坡遗址价值与学术意义》中,深入阐释了遗址的核心价值、学术突破及未来发展方向;云南大学副教授韩非在《龙骨坡遗址年代学研究现状与进展》中,以年代学为核心切入点,梳理了遗址研究的基础背景、过往成果与当前进展,为明确遗址时间坐标提供了关键支撑。

此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通过视频分享了《龙骨坡与中华百万年人类史》,中宣部文艺局原局长刘汉俊解读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密码》;研究员侯亚梅汇报了《龙骨坡遗址第三阶段(2003-2006)中法合作野外工作与成果》;副研究员保罗・拉米则通过《共栖生态学:龙骨坡独特生态位的新发现》,呈现了遗址生态研究的新视角。

历经五轮发掘

龙骨坡在亚洲首现锯齿虎粪便化石

巫山龙骨坡遗址自1984年发现以来共开展过五个阶段的发掘,前四轮发掘出土了“巫山人”下颌骨化石及门齿化石、千余件石制品和122种脊椎动物化石。2023年至2024年,龙骨坡遗址开展了第五轮发掘工作。

“2024年度发掘编号记录遗物达到了2318件,最常见的两类遗物为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另外还发现了少量螺壳、鹅管、钟乳石、砾石,其中锯齿虎粪便化石为亚洲首次发现。”

研讨会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研究员吴雁介绍了《龙骨坡遗址第四、五阶段发掘与收获》。她说,近期发掘石制品1679件,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骨、角、牙、粪便)有619件。

两本新书发布

龙骨坡遗址发掘、研究开启新篇章

研讨会尾声,现场特别推介了黄万波研究员、李英华教授研究员的新作——《重庆巫山龙骨坡遗址研究论文集》与《重庆巫山龙骨坡遗址发现-发掘、研究图鉴》。两本著作系统梳理了遗址40年来的发掘与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权威学术参考。

对于龙骨坡遗址的未来,巫山县明确了发展方向:将持续深化与科研机构、博物馆的合作,全力推进遗址后续研究与保护;同时探索“遗址保护+文旅发展”的融合路径,计划将龙骨坡打造为集科研、教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重要地标,让沉睡百万年的远古遗产“活”起来,为区域文化繁荣与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未来,巫山将以更开放的姿态守护这份文化遗产,期待专家学者持续为遗址研究注入思想力量。

据悉,本次研讨会由巫山县人民政府、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长江文化促进会主办,将持续至9月19日。与会专家还将赴巫山龙骨坡遗址进行实地考察,继续深入探讨东亚早期人类活动轨迹与生存策略。

上游财经-重庆晨报记者 郑三波 杨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