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狐到家

版次:011    2025年09月18日

□余明芳

“快开门!”虽然节气已近白露,山下处处还像大火上架着蒸笼。县中医院退休医生老刘仍在高山森林人家避暑,这天刚麻麻亮,便被邻居兴奋的叫喊声和急促的擂门声惊醒。

邻居拽着他往阳台边跑,嘴里忙不迭地讲:“不晓得这个几不像的小精灵鬼是什么,它好久钻到家里柜子。你见多识广,说不定认得到哦。”

进屋,刘医生盯着紧挨阳台的不速之客。它体型有家猫大小,头部像小熊猫,头颈部白色、四肢点染棕褐色,背毛前赤褐色后黄褐色,扑闪着一双戴有棕色“眼罩”、像熟透的龙眼肉一样的大圆眼睛,见有人来,迅速把头收进去,蜷缩成一团。

“我也不知道这是何方神圣。”刘医生轻声示意。那小家伙和两个人对望一阵后,似乎感觉来者并没有恶意,试探着一点点露出头,伸出跟老鼠爪子相似的前脚,刘医生掏出手机用静音模式偷拍,然后在多个微信群中求证它的身份。群里炸开了锅,各种猜测都有,两个人依然一头雾水。

担心饿坏小客人,两人商量,弄点核桃仁、花生米、水果碎奉上,没想到歪打正着,小家伙面对美食果断放弃防御,主动接受人投喂。

“有狐狸的头、小熊的身子、蝙蝠的翅膀、松鼠的外形,肯定是神话传说中会飞的狐狸,大名复齿鼯鼠、橙足鼯鼠,寒号鸟也是它,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要尽快想法把它放走、归林。”群里终于有人现身正名,普及相关知识:它前后肢之间有宽大的飞膜,天生翼装,可以在林间滑翔,因此得名飞狐。昼伏夜出,以树木的果实为主食。别看它小,却非常凶猛,投食时一定小心加小心,被挠上一把,肯定挂彩,还会染上病毒,务必注射狂犬疫苗。

“它来去无踪,根本不顾及我们的感受;武功高强,也没人敢靠近。”主人家哭笑不得,阳台是开放型的,种了些花草,一盆多肉被它当成厕所,拉了一大堆。群里的民间中医专家老徐立马发话了:“它应该是昨晚光临的,拉了这么多,这些便便可是宝贝,就是著名的药材五灵脂,具有活血止痛、化瘀止血、以毒攻毒多重功效,自古要攀缘悬崖绝壁才能艰辛取得。你们却得来全不费功夫,千万莫当垃圾倒掉了。”

两人兴奋极了,对照权威人士的解读,通过多种渠道查找相关信息。原来它们如独行侠,主要栖息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深山老林,钟情陡峭的山崖洞穴或者石缝,通常单独或者夫妻共同居住,黄昏和夜间才出来活动、觅食,每个个体的领地都不容侵入。它有千里眼和顺风耳,警觉性高,一有风吹草动便会敏捷缩回洞里,很难在白天发现它们。它们特别爱吃侧柏籽、油松籽,饮用树叶上的露水或者摄入多汁的植物来补充水分,算得上真资格不食人间烟火的天外来客,难怪排泄物都有个高端大气的名称“五灵脂”。而树巅是它极好的滑翔通道,一次可飞数十米甚至更远,并能通过调整尾巴和身体姿态来改变方向,精准地落在目标树上。

不光小区里的邻居激动不已,微信群里也频频催更,请刘医生拍进食、玩闹的场景。“阅兽无数,今天总算见了真神。”一名网友回忆起儿时那个秋天,亲戚家娶新媳妇时发生的事。头天晚上主客在院坝皎洁的月光下听穆桂英招亲系列唱书,一些懂的人还时不时交流讲解,异常宁静祥和。突然从西边山头传来既像婴儿啼哭、又像女人尖叫或悲鸣的长啸,不到一分钟,东山又响起凄厉的哭嚎。唱书的、听书的纷纷停下来,感觉背脊阵阵发凉。“那是鬼毛狗在追媳妇儿。”一个声音打破沉默,背起天书:传说小鬼骑在毛狗子(我们这里把狐狸称作毛狗)背上,用鞭子抽着它飞,那叫声是在求偶,宣告领地、发出警告或者交流也会传递高亢尖锐的叫声。

“‘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小学课本中写的寒号鸟,原来不是鸟!它们并不懒惰、拖拉,看来因为相互不了解,人类和它之间产生了很深的误解。”不少网友感叹。

刘医生并不知道,其实小区群早就有过来客:从前年开始,3只飞狐一时兴起,频频选择变换铲屎官,制造惊喜并洞悉人间礼尚往来,留下珍稀的药材。大家见惯不惊,视它们为好朋友、好运气,“飞狐,飞来的福气。”来了善待,去了不拦,相安无事。

“飞狐在家里过了夜吗?”第二天,网友持续跟进,刘医生告诉他们,天明之前,小精灵就悄无声息地撤离了,说不定在下一个暑天,又会见面呢。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溪县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