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全国首批“国保·古树”协同保护名录
版次:007 2025年09月30日
合川钓鱼城遗址护国寺 受访单位供图
秋风送爽,重庆市合川区钓鱼城护国寺内,一树金黄悄然绽放,870岁的古桂树在秋阳下舒展枝叶,满树繁花如星子般点缀枝头,馥郁芬芳弥漫整座古刹。昨日,这株栽种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巴渝第一桂”,和与它相伴的护国寺一同入选全国首批“国保单位·古树名木”协同保护名录,共同用穿越时空的芬芳和一角飞檐载风华的悠远,向世人诉说着一段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传奇。
870载树龄见证南宋烽火 金秋“双花”绽古刹
站在合川钓鱼城护国寺的青石庭院中,仰望着那株高达21米、胸径近1米的参天金桂,时光仿佛在这一刻凝固。这株栽种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的古树,由思南宣慰田少卿在捐资扩建护国寺时亲手植下,至今已跨越了870个春秋。其树冠如盖,枝干遒劲,每逢金秋时节,满树金黄的花朵竞相绽放,芳香四溢,成为古刹中最动人的风景。
更令人称奇的是,这株古桂具有“连年双花”的特性,每年农历八月和九月各开花一次。据记载,1986年它甚至在一年中连续开花三次,这一自然奇观吸引来了八方游客。如今,古桂的花香不仅弥漫在整个护国寺,更随风飘散至钓鱼城各个角落,为这座历经战火的古战场遗址平添了几分生命的柔美。
合川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刘砺新说,古桂的价值远不止于其生态奇观,800余岁的它还亲历了钓鱼城之战,见证了南宋军民“独钓中原”的36载坚守。在蒙古铁骑南下的烽火岁月中,它与护国寺一同承受战火洗礼,成为那段历史的无声见证者。古桂的每一圈年轮,都记录着这片土地的兴衰荣辱。从南宋的烽火连天到元明清的朝代更迭,再到近代的历史变迁,它始终屹立不倒。如今,当游客驻足树下,仰望着这株历经八个多世纪风雨依然枝繁叶茂的古树时,仿佛还能听见它在低声诉说着钓鱼城那段壮烈历史。
钓鱼城护国寺与古木相伴千年
它们成历史文化重要载体
古桂树守护的钓鱼城护国寺,更是拥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刘砺新说,护国寺作为钓鱼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追溯至晚唐时期。据明代万历《合州志》记载,该寺为合州石头和尚所建,“因凿石出火有悟,回州于钓鱼山建护国寺”。寺名源于《金光明经》《妙法莲华经》《仁王护国经》等佛教经典中阐发的护国理念,成为这座古刹的精神内核。
历经千年沧桑,护国寺见证了无数次兴废更迭,寺内的每一块石碑、每一处修缮痕迹,都在诉说着这座古刹不平凡的历史。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思南宣慰田少卿捐资整修;元朝大德二年(1298年)毁于兵火;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由合州知州金祺重建;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年),住持智慧和尚又经两年时间进行培修。现存的护国寺建筑群坐北朝南,依山布局,总占地面积达3500平方米。整个寺院由大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佛殿、观音殿、祖师殿藏经楼以及僧房前后院组成,其中大雄宝殿和药师佛殿分别为歇山式建筑和单檐悬山式建筑,殿宇宏敞,结构精巧。
在合川钓鱼城内,古桂树与护国寺相伴相生,构成了一幅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画卷。每当金秋时节,古桂的芬芳弥漫在寺院的每个角落,与袅袅梵音交织在一起,营造出独特的禅意空间。如今,护国寺不仅是佛教活动场所,更成为钓鱼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精美的建筑艺术和独特的历史地位,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探访研究,继续在新时代发挥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2.4万株“活化石”享数字化守护
护国寺古桂焕发生机
钓鱼城遗址护国寺·古桂树只是重庆守护古树名木的一个缩影。据重庆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古树名木作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珍贵的自然遗产,也是承载历史记忆与文化乡愁的活化石。普查数据显示,重庆全市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达24027株,涉及71科157属287种,其中一级古树485株,二级古树2300株,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绿色国宝”体系。
近年来,重庆市持续推进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建立健全长效保护机制。为有效保护濒危衰弱古树,全市积极落实中央和市级资金,鼓励区县自筹资金,全年共实施239株古树名木的抢救复壮工作。这一系列举措为古树名木的延续生机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数字化管理方面,重庆市创新推动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一张图”建设,并逐步将城市古树名木纳入全国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系统。这种数字化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更为古树名木的科学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特别是“文化·古树名木保护”数字化应用试点的开发,围绕古树名木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了监测保护的闭环管理。
如今,这株800余岁的古桂树和与它相伴的护国寺,在“国保单位·古树名木”协同保护的新机制下,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它们以沉默而坚定的存在,向世人展示着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永恒魅力。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李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