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袁林辞掉国企工作来到肯尼亚,在这里开酒店、拍动物、做公益
版次:006 2025年10月10日
《不要再下雨了》
孩子们在救助中心草地上游戏
野生动物摄影师袁林
肯尼亚马赛马拉大草原上,一只名叫“缺耳朵”的公花豹猛地甩头,水珠四溅——它似乎还没从一场骤雨中回过神来。快门声轻响,瞬间定格——这张名为《不要再下雨了》的照片,在今年9月底为它的拍摄者袁林赢得了2025“一带一路”中国-非洲摄影大赛非洲野生动物类铜奖。
画面中神情松弛的花豹,是袁林在非洲草原上朝夕相处的“邻居”。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与猛兽为邻的“草原通”,11年前,还是重庆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跟你我一样,数着日子盼假期。而今,他的工作就是在草原“度假”。
草原“老友记”
“缺耳朵”是袁林的老相识。因右耳有明显缺口,它被当地人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常在酒店附近的河边灌木丛中出没。
这片领地原属于一只体型较小的母豹,“缺耳朵”是后来的闯入者。起初袁林判断它们在耍朋友,但很快两豹便话不投机。母豹南迁后,“缺耳朵”又迎新伴——一只头部长着独特“三只眼”花纹的母豹。
今年5月的一个午后,袁林驾车回酒店途中突遇暴雨。在距营地不足5米处,透过雨幕,他瞥见“缺耳朵”正蹲坐在草丛,甩落满身水珠。快门按下瞬间,这只平日神出鬼没的花豹,以最松弛的姿态被定格。
“多少摄影师蹲守数月都难觅踪影,他却总在转角遇见惊喜。”野生动物摄影圈流传的这句话,道出了袁林的独特优势。当别人为追踪花豹焦头烂额时,这位半路出家的野生摄影师早已通过长期近距离观察,摸清了这些大猫的行为规律。
拍花豹,要去河边的灌木丛;拍狮子、猎豹,得在开阔的草原蹲守;拍鸟类,则需要前往湖边……在非洲十多年间,除了少数夜行动物,袁林几乎将马赛马拉草原的生灵悉数纳入镜头。从一开始分不清谁是谁,到现在,哪一个动物家族有多少成员,头领是谁,他都门儿清。
最让人羡慕的是他举重若轻的心态:“这张没拍好,下次再拍就是。”他从不在构图、用光上过度纠结,草原上精彩画面纷呈,遇到就是赚到。
在他镜头前自在出没的“动物邻居”,远不止花豹:薮猫曾大摇大摆溜进餐厅偷吃,吃饱喝足甚至跳上桌子躺平;猴群会趁人不备偷走花生、瓜子;小象抵着妈妈的长鼻子嬉戏,小狮子衔着长长的树枝,在草丛打闹……
命运的转角
袁林学的是计算机管理,毕业后在一家国企工作了9年。生活安稳,工作规律,但他总觉得,生命里似乎还缺了点什么。2014年,他辞职了,想去看看世界。
机会说来就来——朋友组织了一个前往肯尼亚马赛马拉的旅行团,正缺翻译。外语一直没丢的袁林接下了这份临时工作,却没想到,这趟旅程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马赛马拉的日出日落、角马奔腾的迁徙长河,唤醒了他骨子里沉睡的冒险基因。最让他震撼的是童年《动物世界》中的画面,如今一一在眼前真实上演。人与动物之间那种互不打扰的和谐,也深深吸引了他。
马赛马拉是著名的“动物星球”,也是“非洲五霸”——狮子、大象、犀牛、水牛和猎豹的栖息地。初到时,大家都绷紧神经。夜晚,狮吼声此起彼伏,两只雄狮就在200米外徘徊。营地没有围栏,只有手持长矛的当地人在站岗。那一晚,狮子虽未逼近,但有同伴整晚没敢闭眼。
当地人告诉他,食肉动物同样会对战力不弱的人类心存畏惧。井水不犯河水,互不搭理,便是最好的相处方式。这句话,在袁林接下来的11年里反复得到印证。他发现,即便与狮子、大象、猎豹相遇,只要遵守规则,不主动挑衅,保持冷静,它们通常也不会发起攻击。
生活节奏也得跟着草原上的动物走。清晨与黄昏是动物最活跃的时段,即便在夏季,早起观测也得穿上抓绒衣和冲锋衣,这时看到捕猎场景的概率最高。每年7月至9月,超过200万头角马和斑马横渡马拉河,完成生命大迁徙,这也是草原旅游的旺季。有时,一头狮子身边会围着几十辆观光车。
夜晚属于夜行动物,人类不能随意出门。营地配有手电和探照灯,食肉动物也会主动保持距离。
动物们也精得很。一些带崽崽的大象和狮子,会刻意在人类活动区附近出没。它们似乎明白,比起草原上未知的危险,有人类的地方反而更安全。
猴群的动向成了天然预警——一旦河对岸的猴群集体迁至酒店附近,通常意味着对岸出现了掠食者。
反而是某些食草动物危险系数最高。比如落单的野牛,一旦感到不安,就可能不顾一切主动发动攻击。
袁林爱上了这片草原,并开始投身旅游业。他的客户多是“一老一小”:热爱摄影的“老法师”,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这一留,就是11年。
播种“幸福”
2019年,袁林和在非洲认识的重庆搭档汤麟在马赛马拉买下了一座帐篷酒店。接手过程中,他们得到了当地人玛丽·西兰托伊的帮助。玛丽提出了一个朴素的请求:希望保留酒店礼品店的经营权,用以抚养女儿。
玛丽口中的“女儿”远不止一个。这位56岁的“马赛妈妈”长期担任郡政府妇女儿童事务志愿者,多年来默默守护着29名无家可归的女孩。这些年龄3至18岁的孩子,大多失学、失家,有的因反抗早婚、割礼等习俗而出走。
“当我们了解到玛丽和孩子们的真实情况后,决定必须做点什么。”袁林说,他们当即决定从酒店收益中拨出专款,用于资助这些女孩。
2023年6月,他们在肯尼亚纳罗克郡西纳罗克区的艾通镇购置土地,搭建起救助中心。救助中心名为“Namunyak”,在马赛语中,是幸福的意思。尽管起步维艰,但希望在这里生根发芽。
两年来,通过持续投入,他们为女孩们修缮了房屋,建起教室、厨房、厕所,搭建稳定的电力设施和供水系统,并承担学费,还雇请了保安和生活老师提供全方位保障。2024年3月,纳罗克郡社会发展局为“Namunyak”救助中心颁发“社区公益组织”认证。
目前,已有两名成年女孩在袁林的酒店完成实习,其中一人顺利留用,另一人因表现优异被推荐至五星级酒店工作,人生的新可能由此打开。
前不久,应保护区管理部门建议,他们在酒店周边挖掘了供野生动物饮水的水塘,以应对旱季缺水。“这是我们回馈这片土地的方式。”袁林说。
中国“货架”
11年间,马赛马拉草原的基础设施也在变化。
初到此地时,营地全靠发电机供电,袁林每天只有下午5点到11点能给手机充电。没有网络,只能打打电话。如今,草原上已覆盖4G信号,随时可以微信视频。酒店用上了太阳能设备,实现24小时不间断供电。袁林甚至用上了星链网络,不想出门时就听着鸟鸣打游戏,当个快乐的草原游戏宅。
更显著的变化是,会说中文的当地人越来越多了。“今天我们拍什么鸟?”“鹈鹕、白头雕”——出门观鸟,当地向导已能用流利的中文交流。这些中文爱好者中,有的曾在中国留学,有的是跟着广播自学成才。
今年八月的一个寻常日子,袁林本想出门买颗白菜,却在超市发现了一整排中国货架:蚝油、豆瓣酱、料酒、瓜子、花生、锅巴、沙琪玛、红油面皮、龙口粉丝、自热火锅……琳琅满目的中国味道让他瞬间恍惚:“我这是在哪里?”
因为担心饮食不习惯,很多国内来的旅行团都会自带方便面。结果往往原封不动——当地中国食材不难买到。临走时,大家都会把方便面留给袁林。“我在肯尼亚的办公室都快堆成小卖部了。”袁林笑着说,“真的不用再带方便面了。”
生命的下一章
袁林早已习惯肯尼亚的节奏——在这里,连睡个懒觉都成了奢侈。每年700多种候鸟到肯尼亚过冬,加上当地700多种留鸟,天刚蒙蒙亮,鸟鸣就像上课铃声般准时响起,还是不同声部高低错落,最魔音穿耳的是啄木鸟“叩叩叩”的啄木声。
五六月间,草原被雨水染成一片翠绿,正是拍摄食肉动物捕猎的绝佳时机。狮子、花豹与猎豹频繁出没,生机勃勃。到了七八月,角马渡河的壮阔场面年复一年震撼登场,吸引全球摄影师蜂拥而至。而十一月,则是许多小生命降临草原的季节。
尽管现代生活的痕迹日益增多,最吸引袁林的,始终是草原那份原始的纯粹。他说,打算十一月再回非洲,去看看“缺耳朵”和“三只眼”是不是当上了爸爸妈妈。
在那里,生命的延续与成长——无论是花豹的幼崽,还是“Namunyak”里那些重获新生的女孩——同样让他心生牵挂,构成了他在马赛马拉生命的下一章。
上游财经-重庆晨报记者 路易
(非洲草原图片由袁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