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先别急着提名诺贝尔奖啊
版次:008 2025年10月10日
10月4日,人们在耶路撒冷参加游行集会,要求政府迅速在加沙地带实现停火。 新华社发
10月4日,被扣押人员家属和支持停战的人们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举行游行集会,要求政府迅速在加沙地带实现停火,让被扣押人员回家。 新华社发
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极力“撮合”下,10月9日,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达成加沙停火第一阶段协议。协议核心内容包括72小时内完成20名以色列被扣押人员与约2000名巴勒斯坦被囚人员的交换,以军撤至商定界线,停火初期每天至少400辆人道主义援助卡车进入加沙。欧洲媒体分析,特朗普急于促成以色列和哈马斯达成协议,一大原因在于试图影响诺贝尔和平奖的评选结果。特朗普此前宣称,“我们解决了七场战争,我们接近解决第八场战争……我认为历史上没有人解决过这么多战争,若我未能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这将是对美国的‘侮辱’”。对此,网友调侃:“先别急着提名诺贝尔啊!”
协议内容
停火、交换与援助的三重突破
当地时间10月9日凌晨,哈马斯发表声明确认停火协议正式生效。这份经美国、埃及、卡塔尔、土耳其四方担保的协议,为持续两年的加沙冲突带来阶段性转机。根据协议文本及多方信源,此次达成的第一阶段方案涵盖人员交换、军事行动暂停及人道主义援助三大核心板块。
哈马斯方面透露,将在协议生效后72小时内释放20名幸存的以色列被扣押人员,以色列则需同步释放约2000名巴勒斯坦被囚人员。巴勒斯坦《圣城报》援引谈判知情人士消息称,交换名单排除了直接参与2023年10月7日袭击事件的巴方武装人员,且前法塔赫领导人马尔万・巴尔古提是否纳入释放范围仍未明确。目前,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已在加沙边境部署接收设施,以色列国防军也在边境营地配备医疗设备,为人员交接做准备,预计首批人员交换可能于10月11日至12日进行。
此外,协议明确以色列军队需撤至双方商定的界线,以军总参谋长已下令前线部队“构筑坚固防线并做好应对各种情况的准备”,撤军进程将分阶段与人员交换、援助运输等节点挂钩。但以色列媒体披露,撤军后以军仍将控制加沙地带53%的领土,这一安排引发巴勒斯坦方面的隐忧。哈马斯政治局成员穆萨・阿布・马尔祖克在接受半岛电视台采访时强调,以军需先从加沙城市中心地区撤军,为人员交换创造“必要的现场条件”。
协议还规定,停火前5天每天至少400辆载有食品、药品及基本物资的卡车进入加沙,后续援助规模将逐步扩大,同时开放5个过境点保障物资运输。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数据显示,此前加沙援助准入率不足50%,10月5日协调的14项援助任务中仅8项获以方批准。为改善这一状况,联合国已紧急拨款900万美元保障加沙燃料供应,维持当地医院、供水系统等生命线服务运转。
各方表态
祝贺与警惕并存的复杂态势
协议达成后,国际社会迅速作出反应,各方表态既显现对和平进程的期待,也折射出背后的利益考量与战略博弈。
作为协议斡旋方之一,美国在此次谈判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美国总统特朗普于10月8日傍晚率先在社交媒体宣布协议达成,称“所有以方被扣押人员将很快获释,这是迈向永久和平的第一步”。据美国媒体披露,为确保特朗普“率先发布消息”,国务卿鲁比奥曾在白宫会议期间递纸条建议其尽快批准相关帖文。特朗普同时宣布,可能于近日前往中东,进一步推动协议落实。外界注意到,特朗普近期多次提及诺贝尔和平奖,称“已解决七场战争,接近解决第八场”,其急于促成协议的举动被部分欧洲媒体解读为试图影响奖项评选。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协议生效后发表声明,称“这对以色列来说是伟大的一天”,并表示将立即召开内阁会议批准协议,“除非所有被扣押人员归来和所有目标达成,我们绝不停息”。以军方面虽未明确停止军事行动的最终时间表,但以色列第12频道援引美方官员的话称“加沙战争已经结束”。哈马斯在声明中强调,释放巴勒斯坦被囚人员是“核心优先事项”,并敦促担保国监督以色列全面履行协议,“巴勒斯坦人民不会白白牺牲,我们将坚守民族权利直至实现自由与自决”。
联合国及国际社会对协议表示欢迎的同时,也提出了明确诉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表声明,要求所有被扣押人员“以有尊严的方式获释”,呼吁实现永久停火并确保援助物资“畅通无阻进入加沙”,并重申落实“两国方案”、承认巴勒斯坦人民自决权的重要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多国均对协议达成表示肯定,澳大利亚政府在表态中指出,重建加沙与实现长期和平“道路漫长”,承诺继续推动“两国方案”落地。阿拉伯国家联盟则呼吁国际社会建立长效监督机制,确保以色列不会“逃避或拖延协议执行”。
和平前景
脆弱平衡下的机遇与隐忧
尽管停火协议的生效为加沙局势降温,但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份阶段性协议的脆弱性及未解决的深层矛盾,使地区和平仍面临多重挑战。
一是协议条款的模糊性成为首要风险点。埃及法拉比政治战略研究中心秘书长穆赫塔尔・戈巴希指出,协议中关于以军撤军的具体界线、援助物资的长期运输机制等内容未作明确界定,“以色列可能抓住漏洞继续驻军,甚至找借口重启军事行动”。巴勒斯坦政治分析人士穆斯塔法・巴沙拉特表示,哈马斯因军事与政治压力寻求停火,以色列则面临国际孤立困境,双方的妥协具有“临时性”,此次协议并非全面和平方案,“作用有限且脆弱”。
二是战后加沙治理方案的分歧埋下长期隐患。美方此前提出的“20点计划”主张由美方主导的“和平委员会”监管加沙事务,但哈马斯在谈判中明确拒绝这一安排,提出将加沙管理权移交至“基于民族共识的独立巴勒斯坦机构”。卡塔尔《半岛报》执行总编辑穆罕默德・奥斯曼・阿里警告,美方方案完全排除巴勒斯坦人的治理参与权,若强行推进将引发新的矛盾。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包澄章认为,以色列坚持要求解除哈马斯武装,而哈马斯对此明确拒绝,这一核心分歧未在协议中解决,可能成为未来冲突重启的导火索。
三是外部势力的干预与内部极端因素的干扰会出现变数。此次谈判虽有四方担保,但地区大国的博弈仍暗流涌动。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声明中强调将“继续与美国密切合作”,而哈马斯则呼吁阿拉伯与伊斯兰国家共同监督协议执行,双方对外部支持的依赖可能导致协议落实受第三方因素左右。此外,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内部均存在反对声音,极端势力可能通过破坏人员交换、袭击援助车队等方式阻挠停火进程。
从历史经验看,巴以双方此前多次达成停火协议却未能持续执行。此次协议能否突破“脆弱平衡”,不仅取决于条款的细化落实,更需要国际社会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推动双方从阶段性停火走向全面和平对话。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