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5年10月10日
□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陈志
南宋淳熙年间,被誉为“田园诗扛把子”的爱国诗人范成大曾两度光临万州,考察风土民情,一览山水之美。他在诗中透露,南宋时期的万州民风彪悍,老百姓向官府表达诉求时怀里常揣着一块砖,遇到不作为、乱作为的官吏敢于“拍砖”,让那些蝇营狗苟的官员心怀畏惧,不敢露面。
1
1175年,近天命之年的范成大出任四川制置使、成都知府,也就是掌管川峡四路军政的最高长官。彼时的万州地处川峡四路之一的夔州路,属于范成大的管辖范围。
范成大从桂林出发,先取道衡山、长沙而荆州,再乘船西行过长江三峡,至万州上岸。作为一位务实官员,他下船伊始就考察万州的山川形胜,了解这片土地上民众的生存状况。
他在《万州》一诗中这样写道:“晨炊维下岩,晚酌舣南浦。波心照州榜,云脚响衙鼓。前山如屏墙,得得正当户。西江朝宗来,循屏复东去。”诗的大意是,清晨在下岩这个地方生火做饭,傍晚就停靠在南浦(彼时州府所在地)饮酒。江中波心倒映着万州城门上的匾额,低垂的云间传来衙门的鼓声。对岸的翠屏山如一道屏墙,正好对着城门。江水从西方而来,绕过翠屏山又向东流去,奔向大海。
古时万州城在长江与苎溪河交汇处,即今天的南门口下方,地势局促、临近江边,所以城门匾额倒映在波心。范成大在这八句诗下,加了一段注释:“此万州形势也,惟亲历者当知此言之工。”诗里所描绘的万州地形地貌完全符合真实的景况,“此言之工”,千真万确。
诗人接着写道:“官曹倚岩栖,市井唤船渡。瓦屋仄石磴,猿啼闹人语。剔核杏余酸,连枝茶剩苦。穷乡固瘠薄,陋俗亦寒窭。”诗中说,万州的官府依傍在都历山的石岩之下,在市井里招呼渡船,船上也能听见。青瓦屋,窄石梯,猿啼声搅扰着人说话的声音。范成大在“剔核杏余酸,连枝茶剩苦”句下也加了一条注释:“土人卖杏,皆先剔其核,取仁以为药也。土茶甚苦,不简枝叶,杂茱萸煎之。”这种情形是老万州人都非常熟悉的。杏仁可入药,有人专门收购。市民们喝的土茶是连枝叶一起熬的,味道苦涩。范成大感慨说,穷乡土地本来就瘠薄,鄙陋的习俗也确实够寒酸。范成大后来曾在《吴船录》中这样评价万州:“邑里最为萧条,又不及恭、涪。”同时期的陆游也曾写道:“峡中天下最穷处,万州萧条谁肯顾?”由此可见,彼时的万州也确属穷乡僻壤。
诗人最后写道:“营营谋念艰,寂寂怀砖诉。昔闻吏隐名,今识吏隐处。”当地老百姓终日为谋生而奔波劳碌,生活却异常艰难,只好悄悄在怀中揣着一块砖,随时准备用它来击打不良官员,维护自身权益。
在范成大看来,万州是一个老百姓有着“怀砖”的传统而令贪官污吏害怕的地方,从而表达了对隐身官吏的憎恶,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2
在万州稍作停留,范成大启程经万梁驿道赴成都,一路鞍马劳顿。
范成大在《吴船录》中写道:“溯江入蜀者,至此(万州)即舍舟而徒,不两旬可至成都,行舟即须十旬。”也就是说,从万州上岸走陆路到成都,用时不到20天时间,比走水路逆流而行快了整整80天时间,确实便利得多。范成大所走的路,被称作万梁(万州—梁平)驿道,又叫小川北路,是唐宋至民国以来出入四川的重要陆路通道。范成大为这条驿道打广告后,走此路往返万州成都者络绎不绝。
范成大的万州之行,是否对其治理四川产生影响,后来又是否使用霹雳手段“拿下”那些怕“拍砖”的官吏,不得而知,但从他的治蜀举措中似乎可见端倪。他推行惠民政策,减少赋税和劳役,使蜀地民众生活负担大为减轻;通过兴修水利促进粮食丰收,并推动地方经济繁荣;通过整顿吏治减少冗余开支,并推行“宽大之政”,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范成大的治理得到宋孝宗肯定,称其“贤劳”。蜀地百姓也对其“思如慈亲”,点赞多多,与害怕“拍砖”而不敢露面的官员形成了鲜明对比。
两年后的仲秋,范成大卸任。他自成都顺江而下,再次途经万州,下船游览。相比两年前,此时的范成大心情愉悦,已从一个“赴任能吏”切换成“文人游客”角色,寄情山水的松弛感直接拉满。他惊喜地发现,瘠薄的穷乡居然藏着不输名山大川的景致。
他欣然吟诗《万州西山湖亭秋荷尚盛》:“丛荟忽明眼,山腰滟湖光。列岫绕云锦,深林护风香。西山即太华,玉井余秋芳。隔江招岑仙,共擘双莲房。”诗的大意是,西山鲁池畔丛生的树木使人眼前一亮,半山腰出现了潋滟的湖光。眼前排列的峰峦缭绕着如同锦缎的云彩,深邃的树林守护带着花香的清风。西山犹如太华山(即华山),玉井边还开放着秋日的菊花。诗人隔江招唤着岑公,邀他共剥莲子。剥莲之邀,可谓别出心裁。
如果说范成大的《万州》一诗对万州的市井风情还颇有微词,这首《万州西山湖亭秋荷尚盛》则是毫无保留的褒扬和赞美,诗中一扫对万州偏僻、荒凉、鄙陋的印象,呈现出一派明媚动人的胜景——衙鼓阵阵,市井声声;湖光潋滟,秋荷繁盛。范成大将万州的山岚视为云锦,西山比作华山,热情讴歌,倾情赞美,并招手邀岑公,飘飘欲登仙。
范成大《万州》与《万州西山湖亭秋荷尚盛》两首诗,分别聚焦万州的“民生底色”和“自然之美”,构成了他对这片土地务实且立体的认知——既看见其贫瘠与粗陋,也发现其潜藏的风光与生机,这与他勤政爱民的精神境界高度契合。
初见寻常,再见倾心,这或许就是万州之美的神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