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2 2025年10月15日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眼科 张瑜
工作时,“我”视野中常出现灰色丝状物浮动,随眼球转动而漂移,在电脑白色文档背景上格外明显。查阅资料后,“我”意识到这可能是飞蚊症的表现,忐忑不安之下,我走进了眼科门诊。检查发现,“我”的玻璃体存在丝状混浊物,属胶原纤维聚集形成的正常生理性改变,但在视网膜颞上方发现一处0.5mm裂孔,需立即干预。
飞蚊症的3种警报信号
年轻的玻璃体为清澈池水般的均匀凝胶态,随年龄增长,透明质酸逐渐解聚,水分从胶原网络中分离形成液化腔。50岁以上人群中,该疾病发生率达75%。液化腔与纤维聚集物在视网膜上投射出点状、线状、蛛网状等形态的阴影,形成“飞蚊”。
生理性飞蚊往往孤立存在,移动缓慢。但当出现以下三种警报信号时,需紧急处理:
1.突发“飞蚊暴增”,眼前突然出现多个飘忽的黑影;
2.持续闪光感,如相机快门在黑暗中频闪;
3.视野出现固定黑影,像幕布一样缓缓落下。
当这些症状组合出现时,视网膜裂孔的发生风险会成倍增加。
高度近视的眼底危机
“我”的眼轴检测结果达到27.3mm(正常值为24mm),医生指出,正常每增长1mm,视网膜脉络膜复合体就变薄10%,“我”视网膜厚度已比正常人薄30%,这种结构变化使视网膜如同过度拉伸的保鲜膜,周边部易出现蜗牛迹样变性。建议每半年进行广角眼底照相,避免深蹲举重等屏气动作(会使眼压骤升20mmHg),并禁止参与拳击、蹦极等冲击性运动。
数据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视网膜病变风险可降低60%。鉴于此,糖尿病患者即使无症状,也应每半年做荧光血管造影检查。
科学防护的实践体系
高度近视、患有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应注意:
动态监测:每周使用数字化Amsler方格表检测视野变化;
环境调控:屏幕亮度与环境光比为1:3,眼睛保持定时休息;
营养支持:每日补充10mg叶黄素+2mg玉米黄质;
专业随访:每季度做OCT检查视网膜厚度,每年做广角眼底照相和散瞳检查。
专家点评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眼科 徐霁
文章生动传递了“飞蚊症是眼睛健康信号灯”的核心观念,能切实提升读者对眼底疾病的警惕性,具有较高的科普价值与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