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3 2025年10月16日
市场监管执法人员对学校食堂库房内的大米进行检查
市民在营业执照智能一体机上办理营业执照,十分方便快捷。
“你点我检”免费为市民检测猪肉、蔬菜等
10月15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十三场)。市市场监管局局长郑立伟介绍,市场监管“十四五”规划明确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等17项指标提前完成,经营主体总量从300万户增至383万户,新设企业一日办结率达99.99%。同时,累计为消费者挽回损失6.2亿元,中消协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排名从第78名跃升至第23名。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加强校园学生餐和外卖监管
发布会现场,市市场监管局新闻发言人罗德勇回应了网友关注的校园学生餐、平台外卖安全监管问题。
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包括教委、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部门都同向发力,共同守护校园食品安全。最近这几年,全市各类学校累计投入到食堂硬件设施改造当中的经费达到了1.16亿,学校食堂也实现了“互联网+明厨亮灶”的监管,已为9万余名学生家长开放学校后厨直播观看权限,此外,在所有中小学食堂都公布了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同时对学校食堂平时的监督检查保持高频次,主动发现和消除了一大批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确保了近年来没有发生较大以上的校园食品安全事故。今后,继续督促学校落实好“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等机制,及时消除各类风险隐患。
针对外卖食品,重庆建立了线上监测和线下处置的联动机制,创新开展了餐饮外卖“评星定级”,也在重庆打造了多条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示范街。针对不规范的问题,重点是抓好以下环节:
一是压实外卖平台管理责任,督促平台落实对入网外卖商家的资质审查、日常检查、违法行为报告等法定义务,把违法的商家挡在平台之外。
二是压实外卖商家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积极推广《网络餐饮服务管理规范》等标准,提高“阳光厨房”覆盖率,要求外卖商家要亮明身份,如实公开信息,在阳光下经营,确保大家都点得明白、吃得安心。
三是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欢迎广大网友、消费者可通过12315、12345举报有关外卖食品的违法行为,同时也会发动网约配送员通过手机随手拍等方式,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一些食品安全隐患。
四是将加大案件查办力度,对网络外卖食品违法行为实行“一案双查”,既要依法追究这些外卖商家的责任,也要调查平台是否履行好该履行的管理责任,从而倒逼商家和平台都要落实法定义务,共同维护好网络食品安全。
营商环境优化
新设企业一日办结率近100%
“十四五”期间,重庆以流程再造为核心,构建“渝悦易企办”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将企业开办、变更、迁移、注销等事项纳入“一件事”联办,大幅提升办事效率。数据显示,目前重庆新设企业一日办结率达99.99%,全程网办率达99.61%,几乎实现“当天申请、当天拿证”,为创业者节省大量时间成本。
在此推动下,全市经营主体总量从“十四五”初期的300万户增长至383万户,年均增长超16万户,创业创新便利度与积极性显著提升。针对个体工商户“稳经营、扩规模”的需求,重庆实施分型分类精准帮扶:推动1.23万户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实现“从小微到中小微”的跨越;通过信用融资渠道为个体工商户提供250亿元资金保障,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为让经营主体“专心搞发展”,重庆还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对信息公示、广告发布等19个检查事项实行“无事不扰”原则,除投诉举报、线索核查、监测预警外,原则上不随意入企检查,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
川渝一体化
互办营业执照超800户
围绕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重庆与四川深化市场监管一体化,打破跨省经营壁垒,让企业“异地办事”更便捷。在市场准入环节,两地实现“异地同标”:企业和群众在川渝任一地区申请营业执照,无需“两地跑”,通过“就近办”“网上办”即可完成,截至目前累计互办互发营业执照871户,覆盖餐饮、零售、科技等多个行业。
为破除市场隐性门槛,川渝两地常态化开展公平竞争审查第三方评估交叉互评,重点排查招标采购、招商引资等领域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累计发现并纠正问题政策76件,避免地方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为跨省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监管执法层面,两地推动“标准一样、响应同步”。重庆率先出台28种常见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裁量规则,对食品安全、价格违法等与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根据危害大小、当事人配合程度科学判定罚款数额,既防止“过罚不当”,又杜绝“违法不究”,让川渝企业在同一监管标准下规范经营。
“重庆造”提质
质量水平跻身全国前列
“十四五”期间,重庆一体推进质量强市、标准强市建设,夯实质量基础设施,让“重庆造”更有竞争力。目前已建成产业计量测试中心13家、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80个,为企业提供计量、标准、检验检测等全链条服务,覆盖汽车、电子、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
在标准制定领域,重庆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23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876项,发布轨道交通、养老服务等地方标准962项,让产业发展“有标可依”。通过质量管理帮扶、品牌建设指导,重庆培育出一批质量标杆企业:秋田齿轮、中国汽研先后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3个项目入选全国百个质量强链重点项目,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质量共赢”。数据显示,重庆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90.6、公共服务质量指数达77.32,整体质量水平进入全国前列,“重庆造”的影响力和产业竞争力迈上新台阶。
监管体系更健全
法治与数字赋能精准高效
“十四五”期间,重庆补齐市场监管领域制度短板,出台反不正当竞争、特种设备安全等5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制定涵盖全领域的8类行政权力裁量权基准,给行政权力套上“紧箍咒”,防范“类案不同罚”,保障执法公正。
数字技术的应用让监管服务更精准高效。重庆加快打造“渝企在线”“水电气收费智管”等应用场景,其中“渝食安”综合场景成效显著: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达95.65%,养老机构食堂覆盖率达89.43%,通过远程监控实时掌握后厨情况,风险隐患的识别、整改效率提升1倍以上,让“一老一小”的饮食安全更有保障。
上游财经-重庆晨报记者 杨新宇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