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1 2025年10月16日
□王钟
十岁男孩站在教师宿舍的过道上,啃着课本那页卷了边的纸。古镇早春的午后,风湿漉漉地袭过裤脚,摇晃着留堂的饥饿——那些小小的文字,又与他失去了联系。
男孩想起前日傍晚放学时,老师的声音顺着深情的表情响起:“这篇美文,回家后一字不差、有情感地背诵,明天我要抽查。”眉宇间的严厉,从厚重的镜片中透露出来。
晚饭后,昏黄的灯光下回荡着磕磕绊绊的读书声。直至深夜,男孩才抱着课本沉沉睡去。糟糕!寝室里走出急促的脚步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可以了吗?”“还没。”他咬着泛白的嘴唇。“小钟,你没有认真啊。”“老师,我……我尽力了。等我见了桂林的山水,再背给您听?”“明日复明日,抄十遍,抄十遍!”“小钟,能听见吗?我是三十三年后的你,在赶去的路上。对不起,再等等我!”我远远望着,男孩低头跟在老师身后发颤的模样。
“女士们先生们,桂林站到了……”广播声把我从迷迷糊糊的睡意中唤醒,原来是一场梦——其实也不是!
四个小时前,一列从重庆驶往桂林的动车疾驰着。女儿苗苗正贴着减速玻璃望着窗外,苗妈还在手机上完善出行攻略。而我,什么都没做,只是静静地看向她们,不小心跌进了旧梦中。
到达阳朔,安顿好住处,苗妈在楼下租了一辆三轮车,摇摇晃晃,把七公里路颠成慢慢的期待……午后的遇龙河,天很蓝,云很白,山很近,水很亲。竹筏轻漾,撑篙的广西老表身形稳健。我们静坐筏上,看山影入水,观游鱼闪现。岸边几只鸬鹚,早已卸下旧业,做起与人合影的活计。山有山的错落,水有水的平仄。人在画中游,不觉已黄昏。
在课文插图的情境里,我邂逅了一对重庆母子。男孩捧着课本,童声悠然;母亲静坐一旁,目光温柔。本不想打扰,但似曾相识的字句,牵引着我悄然靠近。
一样的乡音,一样的携子同游,男孩的母亲忽然跟我聊起她的孩子。她说,学到《桂林山水》这课,老师叫孩子回家背诵。她一时情急,做了回“熊家长”。
“唉,我当时就悔了。第二天,还被老师请去了。”她轻叹着,又想起那些事。
“乐乐妈妈,怎么回事?”一向温和的老师罕见地怒了。
“孩子……没背下来,是我没督促好……”
“我说的是孩子脸上的指印。每朵花自有花期,要看见,要鼓励,要相信。乐乐这孩子开朗懂事,阅读上暂时吃力些,不着急。有空,多带他出去看看。”
“叔叔,您是来看山水的吗?”我听得入迷时,乐乐的童音飘了过来。
“和你一样,赴一场约。”两个目光竟重合在一起,轻松地笑了。
漓江说:等你太久。
竹筏说:重山已过。
乐乐说:组队闯关!
我说:准备好了!
晚风呢?它正拂过,替我们说——来,一起背《桂林山水》。那些曾经逃离的文字在流动、在浮现、在亲近、在抵达,一点点润进心底。(作者系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