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重庆人均预期寿命提升1.45岁

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保持西部领先

版次:002    2025年10月17日

江北区郭家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据新重庆-重庆日报

我市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群众养成“主动健康”意识。10月16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效。

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维斌介绍,目前全市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的23项主要指标中,13项已提前完成,其余项均能按时完成,全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公平性、可及性持续提升,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改善。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至11.52%

张维斌称,“十四五”期间,我市坚持预防为主,织密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实施公共卫生能力提升行动,全面完成市和区县疾控机构改革,建成三级甲等疾控机构7家、公共卫生应急医院4家。市级、区县级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项目分别达到1615项和430项,分别较2020年增加了127项和120项,传染病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核心能力显著增强,筑牢超大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屏障。

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疾病预防筛查和早期干预,为适龄儿童提供12种疾病的免费预防接种服务,为30万名适龄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每年为70万名妇女开展宫颈癌、乳腺癌免费筛查。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实施防治专项行动,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至11.52%,较此前下降了2.14个百分点。

加大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推广《重庆市民健康公约》《健康素养66条》等,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开展“体重管理年”行动,全市开设减重或体重门诊78个,得到群众积极响应。目前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达到了34.3%,较2020年提高11.29个百分点,越来越多群众养成“主动健康”意识。

15分钟健康服务圈加快形成

5年来,我市坚持以基层为重点,让优质医疗资源更加贴近老百姓。

张维斌称,我市不断健全覆盖城乡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成功创建儿童、精神疾病等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服务范围辐射西部乃至全国。全市新增三级医院52家,基本实现了三级医院区县全覆盖。目前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已达2.38万个、卫生技术人员超过28万人,15分钟健康服务圈加快形成,群众就近就便获取优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显著提升。

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渝东北、渝东南,以及向边远地区和基层不断延伸。大力实施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将大医院的人才、技术、管理和服务等优质资源下沉到基层。主要实施“市聘县用、县聘乡用、乡聘村用”人事改革,累计下派6000多名上级医院的医疗技术骨干到基层工作,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很好享有上级医院的专家服务。同时,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实行“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年服务群众超过300万人次。实现每个区县都有1家二级以上中医院,10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有中医馆,全市中医总诊疗人次较“十三五”末增加了57%,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中医药、信任中医药服务。

推出11个数字化便民惠民医疗服务应用

据张维斌介绍,5年来,我市坚持改革创新、数智赋能,老百姓健康获得感成色更足。“我们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协同治理,基本医保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99元。”

据悉,我市推进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聚焦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连续3年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建成“美丽医院”483家、“智慧医院”67家,群众就医环境更舒适、流程更顺畅。

在加快数字健康建设方面,推出“医检互认”“健康一生”“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健康体检一件事”等11个数字化便民惠民医疗服务应用,群众就医更便捷、办事更方便。

申报育儿补贴人数达62万

5年来,我市聚焦人口高质量发展,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更有保障。

积极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出台了延长产假、加强孕育服务等一系列支持措施。目前正在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积极落实育儿补贴政策。截至10月15日,全市申报育儿补贴的人数已经达到62万人。

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目前每千人口托位数已达4.5个,很好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的孩子照料难问题。每年为390多万名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为5.8万名失能老人提供用药指导、健康随访等上门健康服务,让老年人晚年生活更有质量。张维斌称,我市人均预期寿命达79.72岁、较2020年提高了1.45岁;孕产妇死亡率由9.52/10万下降至5.71/10万;婴儿死亡率由2.7‰下降至1.92‰,三大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保持西部领先。

相关新闻

2024年重庆中医总诊疗量达4892万人次

10月16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效。

重庆越来越多市民已在选择中医、信任中医。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赵勇介绍,2024年,全市中医药人员达2.97万人、中医总诊疗量已达4892万人次,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了29%和57%。

赵勇称,我市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十四五”期间,全市有18家公立中医医院新院区建成投入使用,全市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实现区县全覆盖,100%的公立综合医院设有中医临床科室,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都建有中医馆,形成了覆盖市、县、乡、村,融预防、治疗、保健和康复为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中医、用上中药。

我市中医药特色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获批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项目23个,建设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11个,发挥中西医两种医学叠加优势,有效提升了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临床疗效。同时,还实施中医专科赋能强基“十百千”行动,建设1000个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基层专科专病门诊,推动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下沉。加强民间中医药特色疗法挖掘,遴选推广“中医药良方妙技”项目33个。

我市中医药科技人才持续增强。积极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新增国家“岐黄工程人才”75名,建设省部级中医药科研平台43个、市级中医药创新团队18支。支持开展中医药资源保障、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创新药等关键技术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已将中医药文化传播融入生活。组织实施“渝见岐黄”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国民教育,推行八段锦等纳入学校课间操。近年来推出的“中医药文化集市”深受市民欢迎,逛中医药集市、品药膳茶饮、练养生功法正在融入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

上游财经-重庆晨报记者 董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