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光武帝曾封烙画为贡品,宋徽宗编纂的《宣和画谱》也可觅烙画踪影,如今仍是值得发掘和赓续的优秀传统文化——

绘画门外汉“蜕变”成非遗传承人

版次:009    2025年10月17日

周大钟(右1)向NBA球星斯蒂芬·库里介绍中国非遗烙画

周大钟作品《望城亭》

周大钟作品《洪崖洞旧貌(局部)》

重庆通远门

□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张川耀

烙画,又名火针刺绣、火笔画、烫画,既是民间工艺又是美术作品。两汉时兴,汉光武帝曾封为贡品,明清达鼎盛。宋徽宗执导编纂的《宣和画谱》,清乾隆皇帝主持编纂的《石渠宝笈》可觅踪影。

以火为墨、落笔成形,以棕色为基调、具有年代感的烙画很难把握,一度濒临绝境。改革开放后,为发掘和赓续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将烙画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下大力予以保护扶持。为让这一古朴典雅的传统艺术焕发生机,重庆人周大钟从零开始,心无旁骛苦心探索,终从一个烙画门外汉,蜕变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一个绘画门外汉的执着

钟大钟最初在铁路食堂当厨师,但对艺术有一些感知的他不甘平庸,学会用萝卜、红苕、洋芋、南瓜等食材雕花摆盘,营造氛围,提高宴席档次。他那半尺长的“大刀烧白”色香味形俱佳,备受称赞。

十多年前退休后清闲下来,到底干点啥?经深思熟虑,他决定重拾儿时的绘画爱好,并把关注和突破的重点圈定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烙画上。决定了创作方向,他一边打底夯实自己的绘画基础,一边刻苦练习素描写生、钻研图式构成,反复探索墨色基理,改革烙画工具。有志者事竟成,心无旁骛笃志探索的他,终以超强的悟性和执着,迅速脱颖而出,从一个绘画门外汉,技艺逐渐达到炉火纯青,成为青出于蓝更胜于蓝的烙画师。他陆续创作出众多烙画精品,其高超的技艺和高难度、大尺幅佳作,颇受专家认可和藏家的喜欢。

四年前,笔者在重庆临江门魁星楼文化交流展上初见烙画时还不知就里,恰见有人现场演示,围观者走了一拨又一拨,唯我这白眉老翁,怀着极大兴致驻足观看。只见烙画者把电烙铁式的烙笔通过控制温度和力道,根据作品图式,用不同形状的烙具在宣纸上快慢顿挫、拖拽点染、勾勒皴擦……力重色深,力轻色浅,通过碳化,画面呈现出焦、干、润、浓、淡五色层次。现场观摩可见,此“活路”除必须具备水墨丹青基本功外,还更考耐心、考细致、考毅力、考眼光、考手感,创作难度不小。

见我看得如此仔细投入,烙画者也心情大好,向我细心介绍烙画的由来,我也认识了烙画这一重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大钟先生。摆在展台和挂在展厅的,是他刻苦钻研、精雕细“烙”的部分作品,小品有花鸟、蔬果、人物、房舍等,大件有山水林泉、故城遗韵、抗战英雄、飞天仕女等,作品皆匠心独运、栩栩如生。若不是亲见,很难想象这是用电烙铁“烙”出来的别具品位的艺术佳作。

周大钟性情豪爽,问我喜欢什么画,我有意考考他,说我是南岸下浩人,下浩后山有一座望城亭毁于特殊年代,问他能不能创作一幅。他一听说是消亡的古迹,便以极大兴趣忙问有无照片,我将手机里储存的照片发给他,他爽快地说:“半月后交卷。”

他显然是一个重情守诺之人,果不其然,半月后他便把一帧几乎与照片无异、用38X38卡纸烙成的《望城亭》送至我家。当时恰好我著《故城遗痕》一书正在编辑中,遂欣喜地将此画作为其中一篇文章的配图。

创作耗时费力颇为不易

周大钟作为重庆传统艺术一张闪亮名片的烙画非遗代表传承人,整天忙得“脚打后脑勺”,他不仅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基地的烙画导师,除排课时间外,还要不时到社区、学校给绘画爱好者讲学示范、体验指导。此外,他还要被调遣穿梭在成渝等城市间,奔波于各种大型展会,向中外嘉宾展示、表演出神入化的这项非遗传统艺术。他告诉笔者,尽管平时各种事务缠身,他也每天都会坚持创作。每晚入夜时,他会静下心来潜心绘画,完成高难度的大尺幅作品。如今,他的烙画技艺日臻纯青,作品也从单一走向多元,得到国内藏家拥趸和海外宾客赞扬。

事实上,与其他绘画创作相比,烙画创作难度不小,甚至创作一幅小品都极为不易,需要6至8个小时方能大功告成。若要烙制大尺幅的作品,那就更加耗时费力,稍不留意,或心不专,或手感和温度把控不好,极易把宣纸烫穿,导致创作前功尽弃。就以三尺整纸为例,画家用毛笔绘一幅水墨丹青,繁复精细点的有时需两三个小时,若是写意则半小时便可一气呵成,创作思维皆连贯一致。而烙画却是慢工出细活,好比工笔绘画,必须专心致志、精雕细琢,创作者需预先绘出水墨或素描稿,然后再按画样烙制。同样创作三尺整纸幅面,简约点的作品至少需一周时间,创作繁复的作品则往往需要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擅动脑、爱琢磨,是周大钟的性格特征,为了提高烙画的创作质量和效率,他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于是他研究史籍、拜师问道、反复试验,加工制作了细针、扁平、双勾、圆弧、直角等专用烙具20余种,如今他不仅能在宣纸上创作,还能在木板、竹筒、皮革、塑料等画材上烙画。

年过古稀的周大钟仍不甘平庸,自己给自己加压,拓展烙画跨度,提高创作水准,他的作品格调高雅、意境优美、形神兼具,创作花鸟鱼虫可信手拈来,山水、人物、遗迹也熟练驾驭。他还关注社会、留意身边大事,创作具有时代影响力和人文价值的作品,“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他夜以继日烙制出《一粒谷种济苍生》以示崇敬缅怀,广受好评。

出道至今,周大钟已烙制各类作品近千幅,被重庆市渝中区文旅委授予非遗烙画代表性人物。他的“十七门系列烙画”获重庆市政府“外事好礼奖”,由渝中区推荐参加广东大湾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创联展并获好评;2024年参加“成渝手作”产品外包装设计大赛,荣获非遗礼品设计展赛优秀奖……他说,自从爱上和投身烙画创作,他就实现了人生价值,老来有为,精神有寄托,创作虽然苦和累,但身心愉悦无比快乐。

一个热心公益的创作者

在潜心挖掘发扬非遗的同时,周大钟还是一个热心公益的创作者。

2022年8月21日,北碚歇马虎头村突发山林火灾,在扑灭山火的战斗中,充分体现了重庆人临危不惧、勇往直前的精神。周大钟也被这种精神所感动,他决定用烙画展现“烈火逆行”的那些英雄。为尽快拿出作品,接下来的时间,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用整整十天时间,赶制出大尺幅烙画作品《偏向虎山行》,用画面诠释了在那场滔天林火中重庆人的责任担当。他用有温度的烙笔,记录下重庆人的高光时刻。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也是民生轮船公司成立百年,与卢作孚共同创建民生轮船公司的郑东琴逝世一个甲子。为纪念郑东琴先生为实业兴邦鞠躬尽瘁,率民生轮船公司在抗战物资、人员抢运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恢复经济建设“公忠体国、造福人民”做出的杰出贡献,周大钟精心烙制了三尺整纸的《民生公司的缔造者掌舵人——郑东琴》以缅怀。

2025年8月20日,四次夺得NBA总冠军的篮球巨星斯蒂芬·库里来到重庆,夜访渝中区十八梯“山城记忆馆”。站在烙画《山城旧颜》展台前,库里问:“这是什么画?画的是哪儿?”陪同的翻译介绍,这就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技艺非遗烙画,画中的场景正是他此前参观过的通远门、湖广会馆旁的东水门和百年前长江、嘉陵两江交汇处,以及被城市更新、已不存在的古老朝天门。见库里对这些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烙画作品极感兴趣,周大钟遂慷慨地将三幅烙画精品相赠,希望借库里之手,将中华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烙画带到美国,向更多的人传播展示。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