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联合6省(区)消保组织发布家政服务调查报告

超过8成人请过家政服务 价格资质不透明最糟心

版次:004    2025年10月20日

清洗油烟机(资料图)

请保洁、找护工,如今已成为不少家庭的日常。10月19日,重庆市消委会联合青海、四川、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六省(区)消保组织,共同发布家政服务行业调查报告。通过1.5万余份有效问卷,调查报告揭开了当前家政服务消费的“全景图”:81.69%的受访者有过家政消费经历,中青年是消费主力,价格不透明、服务资质模糊等问题让不少消费者犯愁……

超8成人请过家政服务

中青年成“消费主力”

“以前觉得请家政是‘奢侈事’,现在每月请两次保洁,已经成了生活刚需。”重庆渝北区李女士的经历,正是本次调查的缩影。数据显示,在参与调查的15479人中,有12645人有过家政服务消费经历,普及率高达81.69%。

从消费人群来看,26~40岁的中青年是绝对主力,占比超5成(50.79%);收入方面,月收入3000~9999元的中等收入家庭构成了消费主体。“这部分人群要么工作忙没时间做家务,要么家里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顾,对家政服务的需求最迫切。”市消委会相关负责人分析称,这也说明家政服务已从“小众选择”变成“常态化消费”。

小时工最受欢迎

年度预算不算高

在消费习惯上,市民更偏爱“灵活化”服务。调查显示,38.57%的消费者会选择小时工,其次是定期保洁、临时护工等;年度消费预算方面,51.87%的家庭集中在1000~4999元,“不算高,但能解决大问题。”

消费频次从“应急型”转向“计划型”。不少家庭会固定每月或每季度请家政,比如每月两次深度保洁、每周一次老人陪护。“以前只有过年大扫除才请人,现在每个月都固定约,家里更整洁,也省了自己的精力。”江北区的张先生说。

在找家政的渠道方面,中介公司、熟人推荐和O2O平台是三大主流;消费动机则很务实,“病人护理”“水电维修”是最常见的需求,而“家里有特殊情况(比如老人住院)”“自己不会修水电”“工作太忙没时间”,是大家选择家政服务的三大主要原因。

近7成消费者满意

价格资质问题突出

虽然家政服务的整体满意度不错——近7成消费者对服务表示满意,超7成认可从业人员的专业度和服务态度,但仍有不少“糟心事”让消费者头疼。

“最烦的就是价格不透明!”市民王女士吐槽,她找了个中介请护工,一开始说每天200元,上门后又说“夜间陪护要加钱”“节假日翻倍”,最后花的钱比预期多了一半。调查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40.43%的消费者遇到过“价格不透明”问题;37.51%反映“服务人员资质不清楚”;还有33.10%遭遇过“过度营销”,比如被推销高价套餐、强制充值。

此外,售后维权难也困扰着部分消费者,8.67%的受访者表示遇到问题后,家政公司或平台“推诿扯皮”,维权无门。“这些问题说明行业在标准化、诚信体系建设上还有差距,需要进一步规范。”市消委会负责人表示。

支 招

市消委会教你5招放心找家政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报告从监管、企业、平台、行业组织四方面提出建议:比如推动建立“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让服务人员“持码上岗”,企业“红黑榜”公示;家政公司要公示人员身份证、健康证,明确服务价格和赔偿责任;O2O平台要加强入驻企业审核,杜绝“低价引流、中途加价”。

同时,市消委会也给市民送上消费提示,5招帮大家避坑:

1.选正规渠道:优先找证照齐全的公司或平台,核查服务人员的身份证、健康证、技能证,别信“无照低价”服务;

2.签书面合同:明确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违约责任,比如物品损坏怎么赔、人身意外怎么办,避免“口头约定”;

3.留好证据:服务中拍照、录像记录问题,保存合同、付款凭证、沟通记录,维权时有据可依;

4.警惕消费陷阱:别被“低价促销”忽悠,预付式消费别一次性充太多钱;

5.主动监督:参与服务评价,有问题及时向消委会或主管部门投诉,一起推动行业变好。

上游财经-重庆晨报记者 郑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