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坎上的山城笺, 我的重庆霞客记

版次:008    2025年10月20日

九龙坡区杨家坪中学高二年级19班 张庆玲

指导老师:张好

暑假抱着《徐霞客游记》出门时,妈妈塞给我个旧搪瓷杯,杯沿缺了块瓷,印着褪色的“重庆轮渡”:“你徐霞客寻山川,也寻寻咱重庆梯坎上的烟火气。”

第一站没去有名的黄葛古道,反而钻进了解放碑旁的老巷子。梯坎窄得只容两人错身,青石板缝里嵌着晒干的辣椒壳,是楼上张婆婆晒的。她正蹲在梯坎中段择菜,见我捧着厚书,笑着往我杯里倒老鹰茶:“姑娘这是学徐霞客?不如先尝尝我家凉面——这梯坎旁的凉面摊,比你爸妈岁数都大。”我咬着凉面抬头,看见梯坎墙面上有道浅痕,张婆婆说那是1983年涨水时淹的印子,“当时街坊们手拉手在梯坎上递东西,水没到膝盖,也没人让过一步”。我摸了摸那道痕,糙得像砂纸,却比书里的文字更实在——徐霞客写山的险,这道痕写的是人的暖。

午后往李子坝走,列车穿楼的轰鸣声里,藏着一段不起眼的梯坎。梯坎尽头是一家老茶馆,竹椅歪歪斜斜摆着,老板李叔正用铜壶煮水。他指给我看茶馆墙上的老照片:1990年的梯坎上,挑夫歇脚喝茶,壶还是现在这把铜壶。“你看照片里那穿蓝布衫的,是我爹。”李叔擦着壶嘴,“他说这梯坎是‘重庆的脊梁’,挑着重担也得挺直腰走。”我忽然注意到梯坎边的石墩上,有个模糊的刻字,凑近看是“2008”,旁边画着个小太阳。李叔笑:“是那年汶川地震后,附近孩子刻的,说‘重庆加油’,现在那孩子该上大学了。”我掏出笔记本,把铜壶、老照片、石墩刻字都画下来,旁边抄有徐霞客的话:“遇境而安,随遇而探”——原来他的“探”,和我现在找梯坎的故事,是一个意思。

傍晚去山城步道时,遇到群拍短视频的大学生。他们蹲在梯坎上,给老墙面上的粉笔字补色——那是几十年前孩子们写的“我爱重庆”,字迹已经淡了。领头的学姐递给我支粉笔:“一起补吧,徐霞客记山川,我们记家乡的小痕迹。”我蹲下来涂红色,粉笔灰沾在指尖,蹭到了梯坎上的青苔。学姐说,这段梯坎以前没有护栏,是2015年居民一起凑钱装的,“你看护栏上的刻纹,是社区老人画的黄葛树叶,说要让梯坎‘长’着重庆的样子”。

走回家时,搪瓷杯里的老鹰茶还温着。我翻着笔记本,里面夹着张从梯坎上捡的黄葛树叶,还有张凉面摊的纸巾,上面印着“梯坎凉面,三十年老味”。忽然懂了妈妈说的“烟火气”——徐霞客的游记里有山川日月,我的“游记”里有梯坎上的凉面香、铜壶的煮水声,还有张婆婆缺瓷的搪瓷杯。这些不是单调的梯坎,是重庆人用日子织的笺,每道刻痕、每缕香气,都是写给家乡的诗。

现在我的《徐霞客游记》扉页,贴着那张黄葛树叶,旁边写了句话:“徐霞客走千里路看山河,我走百步梯看重庆——原来最美的风景,不在远方的名山大川,而在楼下梯坎上,张婆婆递来的那杯老鹰茶里。”